5.“给定资料6”中提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的观点。请你围绕给定资料反映的城市建设理念中的问题,联系实际,以“试谈‘有’与‘无’”为题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自选角度,见解深刻;

(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字左右。

范文

试谈“有”与“无”

老子提出“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观点,强调“有”与“无”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实有之物有使用的便利,但“无”使“有”发挥了作用。世界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赖特将《老子》第十一章中的“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奉为建筑真理,他用这句话来阐述自己的空间概念。城市建设中的“有”指的是实体的设施和景观,“无”指的是城市的公共空间。人们在城市中生活、工作,既需要实实在在的设施为我们提供便利,又需要公共的空间舒展身心。城市建设要离不开实体设施的“有”,更离不开公共空间的“无”,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城市建设离不开“有”,在于城市的实体设施能够提供便利。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广袤的田野,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扎根城市。人们争相奔向高大上的CBD,在高楼大厦里工作,人们努力住进交通发达的市中心,在美丽小区里生活,城市在发展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不浪费每一寸土地,在继续开发着更多的土地,修筑着更多的商品房、商业街、酒吧和餐厅,市民确实享受到了城市发展的一部分成果。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太多的“李奶奶”“康阿姨”,他们感到“喘不过气来”,人居环境“有景无人”,传统文化气息在流逝,城市在盲目建设中迷失,限制了其应有的功能。

城市建设离不开“无”,在于城市的公共空间能够发挥功用。作为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多元文化的载体和独特魅力的源泉,是市民实现“诗意栖居”理想的保障。只有不断拓宽城市的公共空间,人们才能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过得优雅舒适,才能在环境潜移默化的滋润下变成谦谦君子。市民走出家里的小空间,需要到外面的大空间舒展筋骨,放飞心灵。开放的城市广场、步行街、公共运动场等体现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各具特色的文化公园、共享包容的博物馆等包含着人文价值和文化价值,这些空间都能够给市民带来幸福感、归属感和安全感。

城市建设要处理好“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共享美好生活。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与“无”对于城市建设,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城市治理应转变观念,在建设与管理中注重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文化价值的统一,坚持“以人为本”,处理好商业发展、历史文化和人居环境的关系,正如上海黄浦江贯通,满足未来空间发展需求;苏州月亮湾地下综合管廊建成,没有了“蜘蛛网”和“马路拉链”,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潜力倍增。“有”与“无”共同发展,既能“造景”,又能“化人”,彰显了城市的价值,体现了城市的温度,这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城市建设与发展更新要建设高楼林立的“有”,更要打造公共空间的“无”,市民才能在这“有”与“无”中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