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未来看规划。

今年以来,深圳、重庆、成都、杭州、武汉、青岛、沈阳、哈尔滨等城市陆续出台最新版的城市总规,亮出面向2035年的“城市蓝图”。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城市虽暂未发布最新规划,但上述城市前几年也曾发布过面向2035年的总规。

结合这些重点城市的总规,我们可以看清城市未来竞争的大致轮廓。人口、定位和功能,最能看出城市的发展成效和水平,竞争也比较激烈。

1

人口,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既是城市建设的出发点,也能客观反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结合上述图表来看(注:部分城市常住人口规划数据未公布最新安排,参考的是之前公布的相关数据),未来15年,我国常住人口“头部”城市格局基本确定: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人的城市为重庆、上海、成都、北京、广州等5个城市,重庆虽未有常住人口规划数据,但其常住人口早已达到3205.42万人。

人口余额(未来增长空间)显示,到2035年,上述已公布总规的城市中,人口未来增长预期超过(接近)300万人的城市有郑州、武汉、南京、杭州、成都、沈阳等城市。其中,郑州人口余额高达539.9万人,因其是人口大省河南的省会,这个人口目标也在情理之中。

过去10年,南京和沈阳常住人口增长比较缓慢,其面向未来15年安排的人口增长空间与现实人口增长情况反差过大。遇到这种情况,除了降低城市落户门槛并增强城市吸引力,没有其他更好的办法来导入人口。

重点城市人口持续导入仍是主流,这既是城镇化趋势,也是城市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但对于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成都来说,由于此前常住人口增长过快,已经抵达城市人口“天花板”,城市适度收缩将会成为必然选择。

由于人口流动更加自由频繁,城市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往往要明显多于常住人口数据,这常让人产生城市人口被“低估”的错觉。为提升城市服务能力,部分重点城市也明确提出“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指标。

面向2035年,广州将实际服务管理人口规模设定为2500万人,深圳是2300万人,武汉和杭州则是2000万人,这显然符合城市人口服务和管理的现实需求。

对于城市发展来说,人口既能带来生产力,又能带来消费力,但人口无序扩展也会带来各种城市病。面对激烈的人口竞争,有些城市并未急于降低门槛导入人口,而是选择更符合长远发展利益的方式,将人口引入“新城”或者“副城”,在实现人口增长的同时,做好人口分布和结构调整。

2

定位,可以视为城市的核心追求,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小目标”。

结合已公布的城市总规来看,城市定位虽有差异,但在核心领域必然会出现激烈竞争,特别是对于各区域重点城市来说,提升城市功能和定位,关乎未来发展空间。简单来说,城市定位有五大关键词。

一是“国际化”。未来15年,国内多数重点城市都会向“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目标进军,因为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量级,需要主动去参与国际竞争,唯有这样才能快速提升城市能级和话语权。此前,除了北上广深明确提出“国际化”目标,几乎其他所有国内重点城市都将立足点放在国内。如今,改变正在发生。

二是“国家中心城市”。“十四五”期间,南京、杭州、宁波、济南、合肥、沈阳等6城有望成功拿下国家中心城市,但有意愿参与国家中心城市争夺的城市多达13个。从最新城市总规来看,南京和沈阳直接将“国家中心城市”写进城市定位中,其决心不可谓不大。大刚之前也曾分析过,国家中心城市选定考量因素很多,最后谁能如愿悬念依然较大。

三是“科技创新”。国家中心城市争夺之外,科创领域无疑是城市角力的重点。目前,南京、西安、成都、重庆、杭州、武汉、济南、青岛、沈阳、兰州等城市都明确提出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部分城市也正在创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已发布总规的城市中,城市定位或多或少都会涉及“科技创新”,只因该领域蕴含着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也是城市未来核心竞争力所在。

四是“枢纽”。城市成为“枢纽”,就能在相应领域获得较强竞争力。比如,部分城市直接提出要建成交通通信枢纽、国际门户枢纽、综合交通枢纽、现代综合枢纽。有些城市虽没明说要成为“枢纽”,但其目标早已是成为各类“枢纽”,争夺各个领域的核心位置,将会成为重点城市的普遍追求。

五是“消费中心”。双循环发展格局之下,消费的重要性不用多说。之前,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天津已经获批率先开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但对于多数重点城市来说,即使不能获批,也要按照高标准去建设消费中心。商贸和消费,必然会是城市重点发展的领域,多个重点城市均在最新总规中提出相应目标。

3

功能提升,仍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

“短板”领域要提升功能,“优势”领域则要增强功能。当然,城市功能涉及领域比较宽泛,几乎所有城市实力提升,都可以被视为“功能升级”。上文提及的“枢纽”,其实就是各类城市功能的“极化”。

以交通功能为例,已公布总规的重点城市基本都列出了交通发展目标。深圳、青岛、武汉、杭州等8个城市均提出打造“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并将在航空、水运、铁路等多个领域展开竞争。

在城市出行方面,深圳在城市总规中明确提出“建成1000公里以上的地铁网络”,杭州、成都等多个重点城市在其他规划中提到,将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上持续发力,向“1000公里运营里程”目标迈进,而上海、北京城市轨道交通离“1000公里运营里程”,仅有“一步之遥”。未来15年,国内重点城市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超过1000公里,将成为“标配”。

未来15年,各个重点城市的城市功能将会出现大幅跃升,城市能级和品质也都会显著提升。不过,功能提升有快慢,谁能“快人一步”,谁就可能占据主动,期待国内重点城市在激烈竞争中都能有上佳表现。

参考资料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