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一线城市新房市场成交大跌,上海新房成交面积环比下降30%,同时各个房企的7月份成交也出现了明显下降”。

要一分为三地理解吧!

其一,调控不断加码是事实。

仅以上海七月份为例,就有“二手房价格核验、赠予被列入限购、房贷利率提高、三价就低、拿地消费在销售额40%以下”等等全国性和地方性政策,还有诸如被双减双降政策“剐蹭”到的学区政策洗牌,政策“多频次、高密度、精准性、全链条”地出台。

对市场的震慑导致观望也属于正常,相信今天的购房者包括从业者,对楼市的判断和三个月前甚至“121上海楼市新政”时期的不当回事,已经有了天壤之别。

其二,政策从发布到被行业内外的落地消化,期间还有一个互为作用力的影响。

比如二手房价格核验是不是只影响二手房?当然不,二手房的高压标志着对楼市“市场行为范畴”的进一步缩减,流通领域和投机客所期望的净土正在濒临化,从开发商到中介到购房者,这种情绪是会向下渗透和蔓延的。

而关于赠予、学区、房贷的各种外围政策,都是“从房地产的农村包围城市”之举,新房市场虽然在限价之中,又怎么能完全杜绝于政策之外?

当然,动辄【成交大跌百分之多少】的数据也在加剧和误导一些市场氛围,应该理性看待,毕竟“供应量减少”和“卖不掉”是两个概念,但两者都可以被归入“成交量大跌”的范畴,如果不反推其背后的原因,关于成交量大跌的理解就可能归类有误。

其三,市场的整体政策是收紧趋势。

加上8月份各地的第二匹集中土拍又相继延期,增加了这种紧张气氛上的窒息,市场转为观望也是不可否认的,再弄些交易中心某个角落“人的密度比较高”的照片来狡辩的无厘头行为,也已经从朋友圈明显减少了,只是从业者站在自己立场不能承认而已。

购房者怎么办?

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号入座吧!

1、非刚需可以观望;

2、全款购房马上进场砍价;

3、意向“远大新”,有淘房窗口期。

这是不同人群在当下应该采取的分类针对态度,一损俱损没必要。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