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后人怎么评价,冯仑都是一个“承前启下”的人物,上承牟其中这样的一代枭雄,下启“万通六君子”的时代,如今以“风马牛不相及”的姿态原可以隔岸观火,好好的著书立说,安度晚年。谁知一纸立案告知书,一个不知哪里来的公众号,就可以搅乱岁月静好,让这个“老江湖”又重回人们的视野,连带着许多前尘往事一起涌上心头。

故事已流传甚广,这里就不做简单的复述,感谢企查查,感谢互联网,综合各方的碎片信息,我们大致可以还原一个故事脉络:2015年底国寿投资联合海南万通摘得土地;2016年10月海南万通引进中城投资以“明股实债”(冯仑自述)的方式进入,约定24个月后退出;2018年初项目公司委托三亚万通代为收款,以“会员费”的形式向购房者收取定金,锁定客户,待预售证下发之后,再将“会员费”转化为购房款;就是这笔会员费收入中的四千多万款项的去处引发了日后的纠纷,那些报案人说是冯仑挪用资金,冯仑则称是用来归还中城投资的借款,同时声称三亚万通已处于“失控状态”,已向警方报案告小股东庄某(其实是他在万通的老下属)涉嫌职务侵占。

这个故事在五年看几乎可以说是拿了一个完美的剧本,地产资深大佬带领资深操盘团队,以“小股操盘”的逻辑牵手央企险资和民企联盟资本,在国内养老度假最成熟的三亚海棠湾摘地开发,共同打造一个可以销售的打着央企品牌的养老地产项目。天时地利人和,几乎一切具有时代标签的风口特征(混合所有制、大健康产业、地产基金化,小股操盘、KOL赋能等)在这个项目上都用到了极致。类似的架构冯仑曾经在万通中服地块的摘牌过程中用过一次,可谓轻车熟路,这样的架构也为业内所广泛效仿,但能做成这个项目这么极致的也是极其罕见。

现在看起来,问题就出在这仅仅持有海南万通1%股权却在行使“受托收款”职责的三亚万通的“失控”上,原来关系紧密的“一家人”不知为何反目成仇,让这原本就有打“擦边球”性质的“会员费”的去向成了导火索,引发了上述争端,让冯“教父”卷进了舆论风口。关于此事,我听到最多的评论是:这么一个大佬怎么会被区区几千万搞成这样?

既然都报案了,那么此事也不必做过多的猜测,是非曲直就交给警方来公断。抛开人性的善恶,作为一个经典的养老地产案例,我们不妨复盘一下这其中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会员费”是个大问题,此项目展现的地产属性远远大于养老属性,会员费变成提前预收的预付款,对应的也不过是购房款的优惠,而非实际的养老服务。当购房人将此款项认定为“可赎回的占坑费”,而操盘方设定为“预付定金”,一旦市场发生波动,就很容易发生周转不开的情况,陷入前述的困局。可悲的是,收“会员费”这事在养老地产圈还很常见,有的甚至会承诺带息赎回,就是把这当变相的融资工具,来弥补流动资金的不足。

对照这个案例和泰康的养老模式,你会好奇同为险资,且是更有实力的中国人寿,为何这个项目不会转成保险产品的方式来进行销售,这样也可以规避销售许可证的限制,也更匹配整体的系统性联动。找万通团队来小股操盘也许是有不为人知的渊源,但显然这其中的委托代理关系还是出现了问题,过度授权导致的资金监管混乱,就是隐患所在。

最后我们聊点老生常谈的问题,“养老地产”到底是不是伪命题?我想这个“完美设计”的案例的狗血剧情大概就可以告诉我们答案:养老就是养老,地产就是地产,养老的别挣地产的钱,地产的别趟养老的浑水,原本是两种逻辑的生意,强拧在一起只会让彼此都成了四不像。所以也别迷信什么完美的架构,完美的混搭远不如简单的纯粹来的更扎实。

以后再看养老项目,别看是谁在做,而要看在做什么,一切不以老人的真实需要出发的养老产品都是假的,都注定做不长久。您呐,就千万别为了一时的贪念而入了坑。晚节不保,何苦来哉!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