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户口+购房资格(补贴)=人才引进”,长久以来,这个等式在中国一线二线城市是金科玉律般的存在——以户籍和“房票”为诱饵来吸引人才最为奏效。不过,事情正在悄悄起变化,等式两边的变量逐渐失衡,城市治理逻辑也开始微调。
近两年,户籍制度在全国大部分城市渐次松绑,人才流动马太效应也愈加明显,楼市从“房住不炒”升级到“住有所居”。出于调控需求,部分城市开始缩紧人才购房通道,其中广州、杭州和西安尺度颇大,无一例外的是,这三个城市过去几年吃尽了流动人口红利、房价凶猛。
“紧缩”不是全部,毕竟“缺人”的城市是多数。放宽落户门槛仍是二线城市共识,福州、厦门、宁波等地继续用“房、户”来差异化引才。处于人才食物链顶端的超一线城市则开始关注新市民、青年人及夹心层和低收入群体,上海、广州未来五年均筹划数十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
-1-广州杭州“堵漏”人才购房通道
抢人大战硝烟弥漫之时,引才与楼市政策紧密相连,各地对于人才总是网开一面特殊对待,或开绿色通道或补贴钱款。不过,现阶段人才购房通道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缩紧。
8月初,黄埔区成为广州首个明确发文取消人才购房政策的区域;半个月后,南沙调整2019年底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便利人才及港澳居民购买商品房的通知》,收紧人才购房政策并提出非本地户籍需提供1年个税或社保缴纳证明。此外,花都区也有相关传闻。
“人才购房资格”被不法中介和炒房者利用/央视财经
一线之外,杭州和西安也有动作。从今年4月起,杭州高层次人才买2套房,无论单身还是家庭都与普通购房者一样:单身人才不能购买2套房,人才家庭也需满足落户5年要求。从8月31日起,西安E类人才在住房“限购、限售”区域内购买商品房的,除提供人才认定的相关证明材料外,还需提供已在西安连续缴纳12个月的社保或个税证明。
从出发点而言,广州、杭州、西安收紧人才购房通道在于给楼市降温或者“堵漏洞”。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广州黄埔区新房成交量同比涨78%;新房均价为3.44万元/平米,而去年同期均价不足3万元/平米。业内专家称,广州这一轮房价上涨原因之一就是外围几个区放松了人才绿卡,不少莞深投资客来炒作广州房子。
2018年4月,杭州高层次人才认定的申请总数为153人;2019年4月,253人;2020年4月的申请人数,接近1500人。而凡是有人才参与摇号的楼盘,靠着20%优先比例,人才家庭100%能中签。网上关于高层次人才摇号的投诉和建议也直线上涨。
据西安人社局信息, “E类人才”是指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类实用性人才和特殊技能人才,包括具有硕士、学士学位,中级职称、技师等相应职级的人员。相较而言,ABDC类人才不受限,而本次调控受限的E类人才群体最大。
“楼市调控优先引才纳贤”只因“家里有粮心里不慌”。数据显示,从2010年到2020年间,在常住人口增长最多的十大城市中,广州、西安、杭州分别排在第二、第四、第六位;从增速来讲,西安、广州、杭州分列第二、第三、第十位——不能说这三个城市不再需要人才了,但是至少引才的迫切性没有那么强了。
-2-东莞宁波试点“共有产权住房”
开了人才购房通道的城市在紧缩,没有开的城市也不再跟风。近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发言:建议合肥效仿杭州设置高层次人才购房政策,20%房源优先高层次人才,50%房源优先无房家庭。“这样可真正地、更有效的吸引高层次人才留在合肥。”
不过,合肥官方“否决”了这个建议。在人才安居方面,合肥的做法是通过发放租房补贴、对重点产业人才执行免租政策、发放购房补贴、建设人才公寓等形式来实现。去年合肥进入万亿城市俱乐部,人口规模也超过阜阳成为省内人口数量第一,在长三角地区,也超过了南京。
“另辟蹊径”的还有东莞,8月底,东莞就三限房(共有产权住房)建设和分配试点方案作了政策解读,“方案对愿意扎根东莞的人才倾斜”,承购人取得不动产权证书满5年且入户东莞满3年的,可购买代持机构份额后获得完全产权。同时,针对莞香卡、玉兰卡人才适当优惠。
相比上述过去十年吸收了大量年轻人的城市,那些“没吃饱”的城市仍然将“楼市政策”作为拉人头的筹码,它们不再是简单提供户口和购房绿色通道,而是配套共有产权房、租房补贴、公积金政策和人才公寓等。
宁波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将打造全方位的人才安居支持体系,除购房补贴、人才优先购房、加大人才房建设力度外,还提出将试点集中建设面向高层次人才的共有产权住房。
今年以来,福州先后推出实物型人才公寓、人才租房补贴、人才共有产权住房等3种措施。
按照厦门原有高层次人才住房政策,人才住房交房入住满21年后,政府可将人才应缴土地收益等相关价款全额赠送给人才。今年7月份政策优化后,将年限由21年缩短至10年,大大缩短了政府拥有产权赠予人才的年限。
“以房引才”的方法论还在向三线城市扩张。珠海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提出,未来五年计划新增人才住房4万套、共有产权住房1.3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1.5万套、公共租赁住房和租赁补贴1.2万户; 8月31日,十堰市人才公寓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发布,四种类型的人才公寓可供五类人才申请。
-3-“房、户”不再是抢人战关键因素
从来就“不缺人”的一线城市处于另一个维度,它们在住房建设规划上不必过于考虑引才需求,可以放得开手脚地响应号召——住建部督促城市政府不把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所谓“多策并举”具体来讲就是,利用公租房帮助城镇住房和收入双困家庭;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人口净流入的重点城市“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问题;共有产权住房主要是帮助有一定经济实力,买不起房子的居民,也就是夹心层群体。这些措施,一线城市早已闻风而动。
近日发布的《北京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白皮书》提出,要完善共有产权住房制度,制定共有产权住房出租、回购等配套政策;上海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将租赁住房列为重点任务的首项工作,2025年形成供应租赁住房超过42万套(间、宿舍床位);广州住房发展十四五规划中与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相关内容极为细致,未来五年将筹划60万套保障性租赁住房。
此外,据搜狐城市不完全统计,武汉、成都、杭州、南京、合肥、重庆等地明确提出推进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相比北上广,二线城市还未形成“大气候”,例如,广州今年计划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17万套,合肥仅2万套。二线城市房价相对较低,商品房仍旧是“住有所居”的主打产品,不过楼市变天了。
8月底广州出台二手房指导价,此前西安、成都、三亚、深圳、上海等早已开始“指导”。今年以来,青岛、郑州、佛山、南京、福州等十余城市发布放开落户政策,国务院提出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当大部分城市的“房子和户口”不再成为人才的焦虑之源,那么“城市户口+购房资格=人才引进”这个等式就不太适用了。
当户籍不再那么稀缺,且受限于楼市大背景之下的人才购房资格缩紧之后,二线城市引才纳贤还有新招吗?当然有。近日厦门推出六条“留厦举措”,在住房、子女就学、配偶安置、就医等方面给出“领先同类城市”的优待;温州开始实施新的高层次人才公积金贷款政策,东莞优先保障制造业技能型无房群体,引才更加有的放矢。
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过去主要以“房子和户口”作为弹药的抢人战硝烟逐渐散尽。城镇化下半场抢人大战进入了另一个维度,在这个战场上,“产业、教育、医疗、环境”才是二三线城市真正的核心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