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最近,深圳发了一份文件:《深圳经济特区社会建设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
这份文件里涉及的方面很多,其中对教育的改革,必然会极大影响学区房的价值。
深圳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它的一些政策,会有比较强的参考和借鉴意义,很有可能会在其他城市推行,
所以我们单独拿出来说一说。
先来看具体条例,影响最大的是这两条:
推行大区招生和办学管理模式,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优化义务教育积分入学政策,综合考量户籍、居住时长、社保年限等因素,确保公平合理。
2.
逐条来看。
大区招生,是以相对就近的原则,划定一个大的范围,
在这个范围内所有的学校对所有的小区居民放开报考,按志愿次序和积分高低依次录取。
这个大的范围,就是一个“大学区”。
相当于以前的学区的放大版。
这个政策,深圳已经在实行,
这次只是重新强调并继续推行,所以影响还并不算太大。
但后面这个,“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交流制度,健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
本质上就是教师轮岗制了。
教师轮岗制能起到什么作用,我们的邻国日本已经证明过了,
如果真让整个区内,甚至全市内学校的师资力量都流动起来,削峰填谷,
持续一段时间,好学校和差学校之间的教学差距必然越来越小。
慢慢的,就没有学区房了。
或者,就全成学区房了。
当然肯定会有人说,
学区房最重要的是生源,而不是老师;
一个小区之所以成为学区房,是因为买它的家长本身就是高学历人群;
云云。
说得不错。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一个学校本身没有了名校光环,
它是凭什么吸引这些所谓的“高学历人群”去买它对口的房子呢?
人家是图什么?
图它楼龄大?图它面积小?图它房价贵?
只要教师轮岗制度能执行得好,
学区在房子上的溢价逐渐降低甚至消失,是指日可待的。
那时,房子会回归到地段、配套和产品力为主的定价系统。
3.
然后是“优化义务教育积分入学政策,综合考量户籍、居住时长、社保年限等因素”。
推测就是,会在现在实行的积分入学政策上进行调整,
增加户籍、居住时长、社保年限的权重。
这样一来,其实就是在削弱学区房的含金量。
以宝安区入学积分为例:
基础分—
宝安户籍+学区购房或祖屋(产权≥51%),105分;
宝安户籍+无房+学区租房,95分;
非深圳户籍+学区购房(产权≥51%),75分;
非深圳户籍+学区租房或有特殊住房,60分;
加分项—
深户,居住时间每月+0.1分,买房和租房上不封顶,特殊住房5分封顶;
非深户,社保(养老+医疗)时间每月+0.1分,不封顶;
双方都是深户/居住证,+0.5分;
计生加分,这个应该很快就取消了,在此忽略不计。
假设同为深户,一个家庭学区内有房,一个无房租房,
二者的基础分就分别为105分和95分,相差10分。
这10分,需要100个月(8.3年)的居住时长才能弥补。
假设都是非深户,有房和无房的基础分就分别为75分和60分,相差了15分,
需要150个月(12.5年)的社保时长才能弥补。
那如果,未来在居住时长或者社保年限上增加权重,
譬如,假设(假设啊,举例用,不是真的)居住时间每月+0.2分,
那么深户有房和无房的差距,就会缩减到4年左右;
非深户有房和无房的差距缩减到6年左右。
买房,就显得相对没有那么重要了。
只要居住时间长,租房也可以上名校。
4.
另外,这份条例还又一次提出了“租售同权”:
市住房建设部门应当会同市有关部门探索租售同权制度,逐步推动租房居民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与购房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租售同权,和前面提到的教育改革,看似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
但本质上,这其实是同一个问题。
因为在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租房人群与购房人群待遇上最大的差别,就是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时的优先级不同。
其他的,比如医疗资源、交通资源、市政资源...,跟你买房住还是租房住,都没什么关系。
所以,如果能在入学上逐步缩小买房和租房之间的差距,
就是在实现实质意义上的“租售同权”。
不过话说回来,租售难同权,本质上并不是因为房子是买的还是租的。
最核心的原因在于,城市资源供应不足。
资源供应不足,那不管怎么分配,都不可能解决所有人的问题,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