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的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有一家开了10多年的小包子铺,因涉及跨门营业、店面老旧等问题,曾一度被纳入整治范围。但是周边居民认为这家包子铺能解决日常的早餐需求,街道倾听居民意见后,由社区规划师做整体要素把关,包子铺负责人、社区居民,甚至一些游客都对这个包子铺改造提了很多想法。最终,改造更新后的包子铺保留了下来。

“看不见的和谐比看得见的和谐更好”,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不仅是看它拥有多少高的摩天大楼,有多少长的轨道交通,更是存在于风貌优雅、环境友好、功能完善之中。正在公开征求意见的《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兼顾了城市居住条件改善、历史风貌保护、城市功能提升等多种需求,通过在地方性法规层面进行制度创新,破解在城市更新实践中的难题。

1886年,一位居住在上海的外国人曾说,“上海如同许多年轻的、正在崛起的、有追求的城市,壮丽辉煌正在取代原有的建筑。人们确信这座城市正在增长的重要性,它必将成为中国贸易的中心,任何推测都不足以说明,土地和资产的价值会达到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程度。”

100多年后的今天,他的预言基本都成为了现实。在经历了大规模的建设之后,今天的上海更加应该关注是如何通过更新为城市空间和城市功能进行修补和改善,让这座城市成为品质生活的高地、成就梦想的舞台,使在上海者引以为豪、来上海者为之倾心、未到过上海者充满向往。

城市不应该是钢铁的“森林”,生活在城市中人更不应该是“冷漠”的。在城市更新中,要时刻突出以人为本,特别是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中,不仅仅既保护好单体建筑,也要保护街巷街区,还要保护好历史地段、自然景观、人文环境,以达到共生的目的。像沪上的新晋文创打卡地上生·新所,就是通过实现老建筑修复改造和历史文化焕新的双重功能,,让建筑承载的人文底蕴焕发出更好的生命力,既萃取历史建筑留下的瑰宝,更以人们的体验为优先考虑,为城市带来崭新的生机。

共生才能共赢。城市更新,不仅要尽最大可能保留保存城市风貌和历史建筑,使之可阅读、可展示,也要充分考虑民生功能、公共服务的留存拓展,让空间更有温度、更富活力、更好彰显城市魅力。曾经有人给城市更新以这样的比喻:城市更新如同治病,“外科”、“内科”和“心理”的治疗,一个都少不了。这在此次的《条例(草案)》中也有相应的表述,像《条例(草案)》拟明确,要确立城市更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由管理部门共享信息、协同监管等。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条例(草案)》拟明确上海探索建立社区规划师制度,发挥社区规划师在城市更新活动中的技术咨询服务、公众沟通协调等作用,推动多方协商、共建共治。这也体现了始终从人的尺度、从群众感受出发,以专业性、审美性、自治性赋能城市更新,着力打造业态、生态、形态与文态融合的公共空间,切实践行城市的人本价值。

上海作为超大型城市,城市建设发展模式已经进入到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从大规模的增量建设转向以存量更新为主的新阶段。对于立足迈向卓越的全球城市的上海来说,以保存和修复为基础、以文化传承和发扬为内涵、以社区营造和共享为方向、以法治为保障,这样的城市更新,对于提升城市软实力等具有深远影响意义。

城市更新步履不停,城市风貌亦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但不变的是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城市是一个生命体,只有理解了城市发展的所必须经过的历史阶段,以及在各个历史阶段应该采取的更新举措,才能让城市的生命力更加旺盛。

新民眼工作室

作者 | 方翔

编辑 | 顾莹颖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