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定国
来源:雪球
一、融资成本
融创最重要的是过去两年一直强调的降融资成本。上半年表内利息支出131亿,比去年289亿的一半下降约9.3%,这是真实的利息支出的下降,这个数据好于上半年加权融资成本的下降幅度,8.28%-》8.15%。主要原因是因为去年做了一些债务置换,提前偿还,产生了额外的成本。但今年新增的融资成本还是很高 7.9%,三年降到5%左右的目标任重而道远。
二、精细化管理,费用优化
地产新时代比拼的是精细化管理,体现到财报数据就是三项费用。拿地毛利上各家已经无法有大的差距,比的就是在单位权益销售额下,谁的管理费用低,谁的营销费用抵,谁的有息负债少,更准确的讲是单位权益销售额谁的真实利息少(表内+表外)。进一步的话,也就是一块钱权益销售,谁的三费低,谁就有更大的优势。财务费用上优势大的企业是中海系(发展和宏洋)、华润、龙湖、万科、金茂,最低的中海系融资成本低到3.6%,融创跟他们的差距还很大,至少还有3~4个点的下降空间;两项费用上优势大的是中海系,同样表内的三四千亿的销售额,中海的两项费用率仅仅2%多一点,可以做到友商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降低两项费用率也是融创下来应该要着重重视的方向,同样有3~4个点的下降空间。
如果财务费用+两项费用各自降2~3个点,何愁没有10%的利润率?底费用率下20%的毛利率,做到10%的利润率完全没任何问题。中海这么多年利润率高得吓人,很多人理解不了,其实非常简单,地市价拿就是,有贵的有便宜的,但是领先同行8个点的三项费用率,这个冠绝全行,利润率不高才不正常,毛利率30个点出头,可以做到18~20%的利润率,现在毛利率20个点出头也可以做到10%+的利润率。
附注:两项费用率准确的计算应为 SG&A 比上并表权益销售额,但大部分房企的并不公布并表销售额数据,除了个别房企两项数据差别较大之外,行业整体上权益销售额与并表销售额数据较为接近,因此上图数据用权益销售额来代替并表权益销售额。
三、关于销售
年初目标6400亿,股东大会调高到7000亿,中报业绩会又调回6400亿。这是基于行业形势变化做的相应的调整。上半年销售数据非常好,统计局数据全国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39%,但到了下半年,尤其是8月,销售同比明显降温,下半年销售热度会下降,这是市场较为一致的判断,一是因为政策上调控到了学区房,二手房,很多地方的倒挂开始消失,二个很重要的是央行在按揭上收水极为明显,这个对销售影响很大。所以下图可以看到重点房企8月销售额同比下降17.7%,是15年1月以来除疫情下滑最多的一个月。
我很认同老孙业绩会说的下半年销售压力会很大,销售持续的亢奋太多年没调整+老百姓购买力下降+按揭收水这些压力下,投资人要对下半年的销售下滑有这个心理准备,但这个是坏事吗?我觉得未必。
销售热度下降,可能反而对股价会更好一些,至少不会更差,以前销售那么好,难道股价就涨了?在这么多年的史上最严强调控下,地产销售热度终于要冷却下来,集中供地这边地价稳住,毛利率也见底稳住,政策上给地产的压力终于迎来掉头,压力变小,这些东西对地产公司而言,是更有利的。
当然房产税试点扩大城市范围我认为是一定会来的,并且就在下来一两年内。共同富裕能够很快落实的政策,只可能是税上做文章,严查严打偷税漏税,以及扩大房产税试点城市范围。
面对销售热度下降,如果去化下降,面临的就是费用率上升与回款周期拉长、变差,财务费用加重,怎么样保持去化率、保持回款是下半年考研房企的重中之重。融创的执行力,销售能力都是业内一流可以更好的应对,下半年可售货值充足6675亿,去化率只需要5成就可以达到销售目标。
四、行业及其他
以前不管是上头监管层面,市场融资与评级层面,以及企业自身层面,重点都是毫无疑问的在房企的财务杠杆上,也就是有息负债,净负债率,现金短债比三条红线那些,而忽视了对房企的经营杠杆的重视。出了某巨型车企事件后,预计下来将会着重重视房企的经营杠杆,也就是房企在供应链上对上下游的占款,这里包括有息和无息的,主要是看有息的,包括商票,供应链上的ABS等,这些其实也是负债,但是是不计入负债表的,也就是房企的真实杠杆实际上还要更高。比方说某车企,他的应付款逼近万亿,外面流通的商票就有5000亿的规模,一家A股给他们供应装修的公司就欠了150亿左右。
某新能源车企的结局?几乎可以确定已是资不抵债,结局还是比较明确的,就看是怎么死,什么时候死的问题。今年不会死,他还要把他该完成的任务完成好,交楼、变卖资产、项目、股权等,尽量填上一些窟窿。但明后年,大概率是名存实亡。他家的股票,债券,商票,一定不要碰,风险极高。
当房企经营杠杆也纳入到监管之后,从此地产的资产负债表真正进入有序、稳健、透明、可控的状态,行业调控与监管的真正的完善、完备,建立起更为稳定且预期明朗的“房住不炒+三稳+五条红线”的长效机制。行业的估值水平将会出现更大的分化,能活下来,能活下去的企业都是真家伙,还能保持增长的更是稀缺的好公司,好公司也会给予应有的、更体面的估值修复。
基金套利!
场内场外竟然差别这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