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成康 编审 | 万端
综合 | 智讯控股·智讯财经
欢迎下载腾讯新闻APP,阅读更多优质资讯
在经历密集、精细的调控之后,上市房企正式进入中报密集披露期。在各项调控政策的重压下,房企的关注点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安全”和“利润”成为多场业绩会谈论的主题,这并不难理解。前者是监管下的必然要求,后者则是房企发展的现实需要。如何平衡二者的关系,既考验房企的调整空间,又关系到公司的发展潜力。
完成中报发布的多家大型房企,都不得不面临利润和安全的困境。比如,增收不增利等问题,万科集团总裁、首席执行官祝九胜称,“就像读书时候的感觉,期中考试没考好,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
万科犹此,足见整个行业难言乐观。
房地产无疑已迎来变革期,从中报不难看出,大部分企业都在努力拥抱不确定性。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以规模为标尺的单一评判标准,已经发生改变。
扫码阅读
1.杠杆降了多少?
从中报业绩看,2021年上半年,行业整体业绩保持稳定,房企“降负债”成效明显。
据Choice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在A股上市的117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均已披露业绩中报。从净利润来看,有91家企业实现盈利,占比77.7%。其中,24家净利润突破10亿元,万科、保利、绿地三家房企净利润均破100亿元,分别实现超161亿元、146亿元、109亿元。
从数据上看,一年来行业整体“降负”较为明显。
根据贝壳研究院统计,2020年100家上市房企中40家相较2019年成功实现降档,降档率达到40%,零踩线的房企数量从2019年17家跃升至2020年的29家。
从今年中报看,在目前统计的79家已发报房企中,有71家保持档位不变,占比近90%;万科、绿地、雅居乐、祥生、佳兆业5家房企下降一档,另有京投发展、上实发展、蓝光三家房企出现档位上升情况。
当然,“降杠杆”关系到房地产行业的长期稳健发展,并非逞一时之快。与房企的快速降档相对应,房企债务违约事件频发也引发业界对其安全性的关注。
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房地产违约债券余额占全市场比重由4%以下提升至8%,金额从2019年的67亿元,提升至2020年的203亿元。进入2021年后,房企违约情况进一步加剧。截至8月初,房地产违约债券余额已达到468亿元的历史最高值,占全市场债券违约余额的29%。
2.利润都去哪了?
今年上半年,销售方面,万科实现合同销售金额3544.3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营业收入1671.1亿元,同比增长14.2%。
利润的下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对此,祝九胜归结为三方面原因:第一,销售规模的增长有限;第二,开发业务毛利率下降较快;第三,转型业务带来的影响,转型效果要体现出来还需要时间。
在楼市调控亦步亦趋的情况下,规模增长乏力已是行业共性,毛利率下滑同样成为常态。“过去几年特别是2017年以来,地售比(土地成本与销售价格之比)一直在上升,所以开发业务的毛利率会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万科未来这两年还是有一定的毛利率的压力。”万科集团执行副总裁、财务负责人韩慧华在业绩会上表示。
现阶段房企的多元化业务大多属于“重投入、少回报”,成为影响利润率和资产回报率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在传统业务受到影响的情况下,多元化转型又显得必不可少。
如祝九胜所言,这些因素共同对房企的利润形成“拖累”,也使利润率摊薄成为普遍现象。比如,富力的毛利率为21.7%,较2020年全年下降3.5个百分点;融创毛利率20.8%,比2020年略降0.2个百分点,比去年上半年下降2.2个百分点;龙湖的毛利率为27.7%,属于行业较高水平,但也比2020年下降了1.6个百分点。
根据中报,奥园、建业、首开、远洋、中南等一批房企均陷入“增收降利”的局面。
3.房企拿地更谨慎
今年是土地市场“双集中”供地政策施行的第一年。谨慎拿地、提高现金流,成为当下众多房企应对风险的重要举措。
雅居乐集团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陈卓林在今年业绩会上坦言,现在的确是“现金为王”的时期,雅居乐将会“优中选优”,未来3年会在各方面更加审慎。
在宝龙地产的业绩发布会上,总裁许华芳坦言,对今年公司保持30%的毛利率有信心,而这份自信来源于宝龙这些年“不拿贵地,不借贵钱”之道。许华芳表示,宝龙今后也将坚持这个拿地策略,在守住“三道红线”前提下,能做多好就做多好,不会为了增长而增长。
绿地在中报中表示,今年绿地更加突出“现金流回正快”等要求,更加注重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世茂股份也表示,上半年公司积极参与了土拍市场,同时严守投资底线,防止冒进。随着第二批供地陆续到来,公司依然坚持审慎理性的拿地策略。
甚至有房企在业绩会上还提出了审慎拿地的具体方案:以销定投。这也与近期行业内频繁提到的“投资拿地占销售额40%”政策相符。
越秀地产表示,公司拿地坚持以销定投,会以销售40-50%进行投资;金辉控股指出,“投资拿地占销售额40%”的政策虽然是最近提出的,但公司早就这么做了,今年上半年无论从全口径还是权益口径来看,都符合这一政策;而中国奥园则将该标准降至“年购地预算控制在当年合同销售额20%以内”,同时强调“保持审慎购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保持审慎拿地的态度下,部分房企在业绩会上也向高层喊话:希望在地价方面有所约束。
时代中国管理层表示,希望在地价方面有所约束,有利于整个房地产行业和政策的长远稳定。中国奥园亦表示,上半年的土拍,虽然成交面积较往年有所下降,但土地单方造价明显提高。后续第二轮集中供地,希望对地价有相应的缓冲办法。
上半年拿地收缩,是否会影响下半年新房市场的销售情况?
融创董事会主席孙宏斌在中期业绩会上用了“惨烈”这个词形容。直言“今年下半年的销售压力很大,预计下半年市场还是会比较惨烈的。”
在谈及收并购市场时,并购王孙宏斌甚至表示,目前基本不存在收并购市场。
“现在的收并购市场有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因为对每个企业都有负债总额的控制,现在有问题的公司都是有大量存量债的,如果并购之后公司的负债规模就超了。央行在定这个负债上限的时候没有要求企业降总的负债规模,主要是为了保持市场稳定,不准你升负债是控制风险,所以有问题的企业贷不了款怪不了央行的政策。”孙宏斌强调,“目前所有的企业无论你开什么价,我都是没有办法并购的,因为我还要同时并购你的债务。”
4.东风一直在
可以确定的是,以规模为主要标尺的行业评判标准,已经不再适用。中南建设董事长陈锦石在业绩会上说,“蛮干我认为没有必要,我们还要理性地适应政策,适应市场,要在公司高质量运营下实现最好。”
在行业马太效应不断加剧下,头部房企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如何高质量发展,中小型房企则更多面临突破和生存压力。
今年以来,行业密集出台了很多调控政策,虽然看似严苛,但整体都是围绕着“房住不炒”、长效机制建立的大方针。在多数房企看来,属意料之内,并对行业抱有坚定的信心。
碧桂园集团总裁莫斌在业绩会上指出,城镇化发展越来越快,中国经济发展确定性强,房地产市场会永远存在。政策调控都是为了维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相信政府决心和能力,加上企业和市场的配合,房地产市场会更加健康。
招商局置地管理层称:“今年上半年,整体市场还是非常好的,但7月份以来,市场明显感觉到压力在增大。而对于整个行业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有信心能良性发展。”
同样,龙湖集团、中海地产在业绩会上也都表达了对行业的信心。
中海集团董事长颜建国分析表示,中海对房地产行业始终抱有乐观的态度,一是房地产行业始终是个很重要的行业,不论在哪个国家,在经济的宏观比例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二是城镇化率和人口原因,中国2020年达到64%,发达国家一般70%左右,城镇化的发展至少还有10年左右时间,生育政策放开也会为房地产发展奠定基础;三是房地产政策始终是维稳,是有利于长期发展;第四,从市场实践看,房地产行业增速还是不错的。
房地产市场规则被不断规范,更加考验房企的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即便传统住宅市场被严控,和房企相关的持有型租赁市场、物业管理市场、养老市场、城市更新以及数字化领域等都存在一定的市场机会。
租赁住房、城市更新、产业地产等相关政策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有不少嗅觉敏锐的房企已经布局相关的新业务,在未来传统行业规模和效能见顶之前,布局新的可持续增长点。
有关房地产行业“活不下去”的类似的观点几乎年年存在。不过最终结果证明,市场没有走向深渊,乌云背后永远是一个更好的明天。
“在只有强者才可生存的时代,我们要努力变成强者,做好所有应该做的事。”或许正如碧桂园莫斌所言,东风一直都在,只有强者才能乘在上面。
智讯财经开通视频号啦!
福利:
(扫码报名)
◎腾讯新闻x智讯财经出品 (点击即可阅读)
1.浮生财记
2.楼市视角
本文首发于《智讯财经》
Wisdom News 原创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