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最初设计的目的是,使劳动时间与劳动所得同步。

至少名义上是这样。解释一下:

月初开始工作,通常情况下,工作一个月,月末可以拿到本月工作的酬劳,即劳动所得。

但是呢,在这个月内,是没钱花的。

不管你是劳动了7天,还是21天,都没钱花,只能忍到月底,拿到工资才有得花。

劳动所得不是即时拿到的。延后了一个月。

劳动了却没拿到钱,感觉很不公平。但是在这个月内也是需要生活的,消费的需求确实存在,银行看中了这部分需求,设计了信用卡这种东西。

只要你有工作,就可以给你发一张信用卡,拿着这张卡,没拿到工资,也可以直接消费。

你的劳动产生的收入,由银行先行垫付,相当于即时拿到了。

等到月底,老板发了工资,把钱还给银行。

免息期就是这么来的。

付出劳动的当时,就满足了消费的需求。

由于银行的介入,把延后的一个月填平了。劳动时间与劳动所得同步了。

你劳动了几天,就花几天的钱。劳动满一个月,就花一个月的钱,拿到本月工资,刚好还上,开始下个月的劳动与消费。这看上去似乎不错。

但问题是,人的欲望是无限的。

人们发现,虽然我这个月只工作了10天,后面还有20天,但并不妨碍我先把后面20天的钱拿出来花掉。

大不了后20天不花钱,月底拿到工资之后还上不就行了。

你付出了劳动没拿到钱,很不公平。但是,你还没劳动呢,劳动所得已经花掉了。这公平吗?

花钱总是轻松且愉快的。某些消费一个月的工资根本支付不起,管他呢先买下来再说。

这时,已经把未来一个月的劳动所得搬过来了,搬到这个月里了。

财富穿越了,透支消费就这么产生了。

那么按说,到了下个月,就不应该花钱了,因为在上个月已经花完了。

但是这个月正常开销的需求仍然存在,那怎么办呢?

那就分期好了。

把上个月多出来的消费,分散到未来三个月里,这样既能还钱,每个月还能留下三分之二用来正常的开销。这是个不错的方案。

但这就需要利息了。即时满足的钱,就这么被银行赚到了。

信用卡,花呗,各种白条,都是这样。不怕给你免息,就怕你不用。

储蓄,就是把过去的劳动所得存下来,留着给未来用。

借贷,就是把未来的劳动所得透支过来,拿给现在用。

财富就在自己的时间轴上穿越过来穿越过去。

房贷,其实也是这么回事。

房贷就是把自己未来二、三十年的劳动收入一下子全拿过来,买下这栋房子。

这未来二三十年的收入,交给了开发商。

开发商固然赚钱,但是并不是全都装到自己口袋。有一大部分钱是用来买地的。

地是政府提供的,也就是说,买房的人未来二、三十年的收入被政府集中了起来。

集中起来干嘛呢。

修路,修高铁,等等各种基础设施。

中国之所以发展这么快,就是这个原因。中国房价高,也是这个原因。

有了这些基础设施,经济才能快速发展起来,人们的收入才能提高。

进一步地提高消费,推动经济进一步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一旦在这个城市买房,个人发展就和这个城市的发展绑定了。

各个城市的抢人才大战,也是这个原因。抢的是高质量的税源,是未来几十年的劳动收入。

这并不是再抨击房价,也不是再为房价开脱。这就是房贷的逻辑。

那么了解了信用卡设计的初衷,透支消费的正确姿势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正确姿势就是只花你已经有的钱,用自己未来的钱,给现在的自己赚利息。假如:

想买一台新手机5千块,手里还没有那么多钱,就不买。

攒够5千块之后,刷信用卡或者花呗买。

这时,你手里的5千块已经不是你自己的了,而是银行的了。

充分利用免息期,可以把这笔钱存到余额宝。

相当于利用银行的钱,在免息期内,为自己赚到了利息。

房贷也一样。

房价实在太高,没办法攒够钱再买房子,但是有要不要提前还贷的问题。

如果你手里这笔钱,能够产生的收益,大于银行利息,就不要提前还贷。

这就相当于用银行的钱为自己赚到了利息。

同样,如果相反,手里的钱产生不了什么收益,那就少贷一些,或者提前还款,就省了一些利息。

总之,钱是有限的,欲望总是无限的,珍惜信用,合理消费。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