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2011年和2013年他接连在这两个地方吃了瘪。在北京竞拍CBD中服地块,他花足了心思,竞拍价格标到最高,还颇用巧心在竞拍文件里夹带了一封写给竞拍评委会的个人信。

那封信凝结了潘石屹在商业上的所有智慧,开篇挟一个伟大理想感召评委,“通过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让我们的社会公平、公正、透明”,中间不露声色的表功,“SOHO中国在北京CBD建设之初,就有幸加入到它的建设中”,结尾言辞恳切又自信满满的声明,“目前账上有240亿元的现金”,“希望您能给我们一次机会,投给我们肯定和信任的一票”。

这封信连同潘石屹的CBD梦想一起石沉大海。中服地块是一场神仙打架的竞拍,当时房地产市场名声响亮的几个企业,包括万达万科都自觉退避三舍,只敢“看看”,又怎么可能轮到潘石屹。

潘石屹的精明众人皆知。房地产行业有很多不能说的秘密,大部分人吃了亏占了便宜,仰仰脖子握握拳头就算过去,潘石屹却八面玲珑拐几个弯也要说点什么。

陕西神木农商行的龚爱爱被曝光在北京持有几十套房子,潘石屹回应“房姐买了多套soho中国的房子,潘石屹帮人洗钱”的时候,云淡风轻说了一段话:

“我们做为一家企业,只能相信政府公开的信息,我们没有能力知道她到底有几个身份证,哪些是假身份证。我很高兴看到网络净化能力,让一切黑暗都暴露在阳光下。”

梦断北京CBD后,潘石屹和朋友在微博上用各种角度讨论竞拍故事,一度引来神秘电话让他闭嘴。几年后,一场风暴揭开中服地块后面的秘密,证明小潘当时的不甘心并非完全是无赖式死缠烂打。

彼时,在北京吃瘪的潘石屹选择把目光放在上海,他跟张欣的理由是:上海是一个更市场化的城市,效率比北京高,理论上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于是,仅2011年一年,soho中国就在上海拿下了7个项目,至2013年底,他跟张欣在上海投资将近500亿,占总量的75%。

不幸的是,他在上海也卷进一场地王争夺战。

这次争夺战脉络清晰:

以92亿地王价格拍下上海南外滩地块的上海证大,当时账面资金只有5亿元,于是拉来复星和绿城一起合作开发。几个月后宏观调控风云突变,证大和绿城扛不住,开始卖地求生,急于进入上海滩的潘石屹,用一个比复星高一点的价格,从证大和绿城手里拿到了那块地50%股份。协议签订的第二天,复星以“侵害了优先购买权”把这三家公司告上法庭。

这场官司打了3年多,最终以潘石屹退出,郭广昌撤诉结束。

这场全部由民企参与的争夺战,某种程度预演了几家公司之后几年的走向。

证大的老板戴志康出身五道口,深谙资本运作,以数倍于公司现金流的价格竞得地王,信心正是来自金融领域的根基。绿城的宋卫平则是出了名的盖房子不问成本只讲品质的疯子,绿城的成本管控早前已一言难尽,幸亏4万亿才度过危机。

戴志康原本要在那块地上建一个立体版江南园林的梦想,最终被郭广昌的双子塔楼替代,意兴阑珊的他后来专心搞金融,几年后,在清理互金行动中把自己送进了牢里。

宋卫平没好太多,变卖这块地的时候,绿城已陷入债务危机,他最终不得不把整个公司卖给了融创的孙宏斌。期间一次媒体见面会上,宋卫平懊恼的表示,绿城暂时不买地,“如果我动了买地的念头,就会在办公室里放一堆柴火,躺在上面想一想卧薪尝胆的感觉,以免好了伤疤忘了痛。”

一年多后市场回暖,他看不过融创的狼性文化毁掉绿城的“精致、诗意”,不惜背上“不讲信誉”的名声,跟孙宏斌折腾了一出“反悔不卖”的戏码。孙宏斌被赶走了,但为了赶狼引来的央企中交化,最终彻底断了宋卫平重回绿城的可能。这个行业唯一的“地产匠人”就这样悲情谢幕了。

争夺战唯一的赢家复星,一直比另外三家低调、稳定,但第二年遭遇核查海外投资,也差点没过关。

这场官司是soho中国的转折点。法院第一次判决“转让协议无效”的2013年年底,潘石屹由买转卖,他说他判断错了,“资金是往权力集中的地方走”,上海不如北京。他一次性卖掉了上海3个项目,但并没有转头重押北京。

外滩地王官司结束前,soho中国账面的现金储备已经高达将近100亿。后面几年潘石屹和张欣持续套现,并公开表示不再继续进行新的土地投资,最近准备卖给黑石的所谓“清盘”行动,是soho中国两年前公开的售卖计划。

卖给黑石这笔交易的标志意义,疫情导致的资产缩水可能比“潘石屹离场”更值得讨论。

二十年间,经历大大小小数轮调控,调控力度和密度之多,让这个行业弥漫一种“神秘”气质,今天能做的事情明天不一定还能做,“抢”和“赌”是经典主题,企业没有护城河,危机来临,管理经验、经营智慧都可能是一场空,今天一骑绝尘,明天可能就兵败山倒。

用宋卫平的话说,这个行业不正常,“市场不像市场、行业不像行业、企业不像企业”。

每一次调控都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结束并不意味着新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