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樓保障計劃」為上車人士提供多一份保障,部分公司收取保費每年約4千元水平。資料圖片
●市民上車前應該先自行做一個簡單的「壓力測試」,並到銀行進行預批或者尋求按揭專家意見。 資料圖片
本港近月新冠肺炎疫情放緩,令去年積聚的樓市購買力得以釋放。翻查土地註冊處數字,第二季住宅物業買賣合約每月平均逾7,000份,投機活動則維持在低水平,包括確認人交易及24個月內轉售在第二季平均每月56宗、非本地買家購買物業平均每月25宗,換言之入市者多以用家為主,如成家立室、換樓等。不過,目前樓價正處歷史高峰,此刻置業的風險比以前增加,用家入市又有何自保方法呢?香港文匯報記者請教專家,特意歸納出「護身4招」,讓讀者了解安全的上車方法,將「撻訂」風險降低。●香港文匯報記者 黎梓田
1、先自行「壓測」了解實力
如果有心儀單位,市民可先進行一個簡單的「壓力測試」,即計算壓測前及壓測後(按息加3厘)的「供款與入息比率」(又稱供款比率或DTI)。供款比率的公式其實相當簡單,即是「每月供款」佔「每月收入」的百分比。如計算每月供款感到困擾,市民可根據當時的按息(現在H按息大約1.37%)以及每月收入(扣除MPF及每月還債),在網上不同銀行的按揭計算機輸入資料後得出每月供款以及供款比率。
如果沒有未供完按揭,樓價低於或等於800萬元,按揭成數最高九成,壓測前供款比率上限為50%,壓測後供款比率上限為60%。如果沒有未供完按揭,樓價高於800萬元,按揭成數最高8成,壓測前供款比率上限為50%,壓測後供款比率上限為60%。值得留意的是,如果有未供完按揭,按揭成數上限、壓測前供款比率以及壓測後供款比率亦會相應收緊(見下表)。市民在計算完供款比率後,最好再到銀行進行預批或者尋求按揭專家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