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道路运输局起草了《上海市道路运输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向社会公众征询意见。 征求意见稿指出,加大非建成区新能源公交车推广应用力度,基本实现全市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公交车比例达到96%。加快推进公交场站充电桩布局,充电桩配套率达100%。推进巡游车运价改革,适度放松巡游车运价管制,推进巡游车实行政府指导价,并建立运价动态调整机制,细化运价结构。会同相关部门加强网约车价格监管,对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加强总量调控、质量服务评价和动态调整,进一步升级完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信息服务平台功能,加强投放运营及停放管理,严格违法违规处罚。
官网起草说明如下:
《上海市道路运输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起草说明
道路运输行业包括道路旅客运输、城市地面公交、出租租赁汽车(含网约车)、道路货运、道路运行和养护、静态交通、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汽车服务等,是交通领域基础性最强、服务面最广、民生联系最紧密的行业,对构建更高标准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支撑人民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发展软实力具有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一、编制情况
(一)总体考虑
本规划是市道路运输局成立后编制的第一本规划,我们以“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为契机,集全局之力,全面梳理了市道路运输局的规划体系,对道路和运输行业进行深度融合,提出我市道路运输行业五年发展目标、指标体系、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并将在行业内发布。本规划是指导“十四五”上海市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也是“十四五” 期间制定上海市道路运输行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二)编制过程
根据市交通委 2019 年《关于印发“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研究和编制工作组织架构的通知》、《“十四五”综合交通规划基本思路研究和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等文件要求,我局成立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十四五”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印发了《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组建了以市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为主的研究团队,开展了 20 余项支撑性专项规划和重点专题研究工作;先后组织了 50 场专题调研,多次听取市区相关部门、相关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组织了多场“头脑风暴”,广泛吸纳多领域专家的咨询建议;充分吸纳市区两级人大、政协的建言建议;利用“上海交通”微信公众号,开展了线上市民意见征询活动,充分听取民意;积极开展五大新城和重点地区调研,与《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上海市综合交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进行了充分衔接;书面征询了市、区及委系统五十余家单位和部门意见,对《规划》作了进一步修改完善。
二、主要内容
本规划总体框架按照“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共分为三个部分。
(一)第一部分(第一章)关于“十三五”发展基础评估
“十三五”期间,通过全行业努力拼搏,道路运输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第一轮总体规划任务顺利完成,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和“国家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规划先行,通过推进《上海市公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修订、编制《上海市城市道路精细化管理导则》《上海市农村公路规划设计导则》等,有效发挥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在行业治理中的先行作用,道路网络更趋完善、设施功能更加复合,G15、G1503 等高速公路通过大修大幅提升路况路貌,围绕进博会等重大活动,杨浦、南浦、卢浦、徐浦四座黄浦江大桥景观得到极大改观,服务品质不断提升,精品示范路、“四好农村路”等示范路建设更加体现人文关怀;排堵保畅工作持续推进,省界收费站取消后提升高速节点运行效率,HOV 等公交优先道稳步推进,中心城骨干通道公交线网重构深入推进,公交线路覆盖面不断扩大,车辆到站信息发布、二维码支付等信息化服务手段更加便民;出租车候客站点、“一键叫车”服务更加方便老年人群出行;分时租赁、网约车、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以及无车承运人等新型交通运输模式快速兴起;长途客运向中短途方向发展,交游融合、市内定制客运等服务形式悄然兴起;冷链运输、城市配送等新型运输组织方式加快发展,司机之家服务进一步优化货运从业环境;上海停车 APP、共享停车等民心工程有效缓解重点地区停车难;汽车服务行业推出的 I/M 制度、汽车维修电子健康档案系统、驾驶模拟器教学等不断优化运行机制、提升服务水平;“事前承诺、事中监管、事后奖惩”的全链条信用管理模式初步构建,建立健全信用监管制度体系,受交通部发文表扬;道路运输安全生产与应急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设施与运输安全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一降、六升”;“绿通” “治柴”行动不断助推新能源设施建设和装备更新换代;智慧交通应用不断深化,智慧高快速路建设起步稳健,科研成果完成 150 余项,荣获国家、市(部)科技奖励 70 余项,为行业新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但同时仍存在一定瓶颈,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仍面临较大困难、道路运行养护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传统运输及汽车服务行业顽疾仍然存在、运输新业态监管方式及手段尚处于在探索阶段、市民出行的人本感受有待进一步增强。
(二)第二部分(第二、三章)关于发展形式和要求、发展趋势、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发展形式和要求:一是交通强国建设要求道路运输服务能级提升;二是长三角一体化要求区域融合深度协同发展;三是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四是“数字化” 转型为道路运输行业带来新的变革;五是人民城市建设更加注重行业软实力提升;六是绿色低碳要求道路运输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
2、发展趋势:“十四五”时期是交通强国建设全面开启的起步期,是基础设施网络完善、运输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是交通由“基本适应”向“提质增效”的转换期。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和卓越全球城市建设进程加快,上海服务长三角、服务全球的能级将进一步提升,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自贸区临港新片区、虹桥商务区、五个新城等地区将成为未来发展重点。
3、总体思路:“十四五”期间,上海道路运输行业将拿出“人民城市”的格局与情怀,将“依靠人民、造福人民、植根人民”化作各行各业切实行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重点将聚焦“四大转变”,道路与运输由“独立发展”向“系统融合”转变,促进城乡路网和运输方式深度融合;设施装备由“增量积累”向“存量优化”转变,加快推动更新迭代并注重质量效益;政府职能由“行业管理”向“主动服务” 转变,更加关注多元化需求;行业治理由“人工经验”向“科学决策”转变,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将不断深入。
4、发展目标:以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为中心,以优化管理服务为引领,到 2025 年,道路运输结构持续优化,运输服务能力和品质明显增强,绿色出行环境显著改善,信息化引领取得新突破,行业治理能力全面提高,道路运输在综合运输体系中的作用与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初步建成“人本化、智慧化、一体化、强监管、重服务”的高品质道路运输体系,提供更加“安全可靠、服务高效、绿色人文、智慧创新”的多元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交通强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保障。
(三)第三部分(第四、五章)关于主要任务和相关保障措施
主要任务:包括八个方面。
一是聚焦城市更新,完善道路网络和服务。包括:通过完善骨干路网内外互联、建设“安全、通达、品质、美观” 的农村公路、加强区域路网融合衔接等完善多层次道路网、推进路网有机融合;通过挖掘既有设施潜力、优化区域道路微循环、优化提升慢行网络和服务功能等提升路网运行效率;通过保障设施耐久可靠、提升道路设施品质、推进精细化管理各项导则、标准落地、加强创新示范引导等强化设施服役能力,提高设施运维水平。
二是突出以人为本,开拓人民城市新境界。聚焦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道路交通设施精细化管理细节,研究道路运输行业人民城市人民满意标准,加强标准的任务导向作用;同时以“五个新城”为创新样板,聚焦完善新城交通运营管理基础设施、加强新城道路设施精细化管理、提升新城客货运输服务能级、推进科技创新赋能交通管理,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示范。
三是深化智慧可靠、全国领先的公交都市。通过推进骨干公交通道重塑、加快中运量公交系统建设、加强重点地区公交服务保障,提升城乡一体化公交服务等任务推进地面公交顶层设计;通过鼓励公交枢纽场站综合开发、加强与轨交站点空间融合、推动公交港湾站优化与改造、加快推进公交充电桩建设等任务推进公交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推进公交线路精准化运营、提供机动灵活的运营服务、优化地面公交出行链、提升公交专用道通行效率、打造友好人文公交等任务提升公交精细服务水平;通过推进“物联网+公交”应用、推进“大数据+公交”应用提升地面公交智慧水平。
四是强化体系完善、现代高效的治理能力。包括:深入推进道路客运转型升级、重塑出租汽车行业品牌形象、加快完善道路货运服务体系、完善多元化的停车管理策略、推动汽车服务规范有序发展、规范健康多元、有序发展的新型业态、稳步推进道路运输行业改革、强化道路运输行业服务韧性、推动道路运输行业信用建设。
五是构建长三角深度协同融合的发展格局。包括:推进长三角智慧高速的联动发展、完善省界处一体化公路网系统布局及其功能、推动道路客运区域协同联动、完善毗邻公交的体制机制建设、建立长三角一体化车生活服务平台、加强货运超限超载执法协同、推动区域公路视频监控共享。
六是推进科技引领、信息支撑的智慧交通。包括:通过推进创新能力建设、统筹重大科技研发、提升科技服务水平来优化行业科技服务体系;通过提升基础要素资源数字化水平、开展前沿科技示范试点工程、推动行业治理数字化转型、鼓励企业深化数字化应用、推进公众出行数字化服务打造行业信息服务新格局。
七是推进节约集约、清洁低碳的绿色交通。包括:探索绿色养护材料和技术研发应用、积极推广运输装备升级应用、加快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公众绿色出行理念、挖潜道路运输节能降碳潜力。
八是建立快速响应、智能可靠的安全保障。包括:体系建设系统化、行业管理精准化 、管理手段现代化。
相关保障措施:主要包括加强行业法治保障、强化多元资金投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推进社会共治和行业文明建设四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