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是国内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国内发展的目标众多。在经济领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取得新突破;在科技领域,科技的自立自强能力要有显著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取得重大进展。
在此背景下,国内发展经济的着力点要放在实体经济上,要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进新型工业化、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快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等调整优化。
博时基金的多位基金经理注意到,在未来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内,新工业、新基建、新能源、新材料、新安全和新需求“六新”既符合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内在要求,也遵循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的理念,是投资者自上而下把握经济发展方向、布局资产配置的良机。
一、实体经济是发展的着力点,以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支撑高质量发展
从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过去十年国内经济发展和所面临的环境都发生了非常深远的变化。博时基金的基金经理刘扬认为,在2015年到2017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国内整个工业产业链提供了持续升级的动能,也使得工业产业链的基础更为牢固;2017年到2018年,资管新规既对国内金融市场资产管理业务模式进行了重塑,又使金融机构业务得到了重新整理,让金融产品在更健康的风险收益模式下有了更多尝试机会。过去几年,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性被提到了新的高度,贸易模式如果还是像过去的很长时间一样过度地依赖外需,国内经济的循环在未来可能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二十大报告强调,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对推进现代化至关重要,未来金融要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过去五年,金融体系内部的一些空转问题、对过度依赖金融杠杆的一些部门支持力度过大的问题有了很大程度上的优化,未来的货币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加健康。
从金融领域的角度看,刘扬认为,在未来,金融产品的杠杆加得比较高或银行间流动性情况与实体经济流动性需求之间不匹配的情况在未来出现的概率会比较低。当国内的经济战略更偏向于夯实制造业和高端制造业的供需循环时,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需要调整投向偏好,要为双循环更为鼓励的行业给予更多支持。
博时基金的基金经理刘扬认为,未来金融行业的发展有两个大的趋势:对于银行而言,当实体经济需要增加金融杠杆时,银行业需要给出合理的杠杆予以支持,提供合理的间接融资;对于证券业来说,要以各种形式的直接融资为社会融资进行支持和补充,比如为实体企业部门或居民部门提供直接融资。
从基建的角度看,基础设施是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新型基础设施的基础是信息网络,动力来源则是技术创新。新型基础设施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是为数字转型、智能升级等方面提供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在未来,国内要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从短期来看,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既能维护经济的稳定性,又能使投资尽量避免走上低效的“老路”;从长期来看,新型基础设施可以助力经济转型,也能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便利、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政策支持、技术进展等角度看,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机遇主要集中在机械、电信服务和新能源等行业,投资者可以关注5G基站、轨道交通、特高压等新型基础设施的核心领域。
二、实现高质量发展需攻坚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在“新”
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目前,国内需要攻坚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领域主要有芯片半导体、人工智能、工业5G、基础软件和新材料等,这些领域也是值得投资者关注的投资机会。
博时基金的基金经理肖瑞瑾表示,国内的科技行业正处在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需要更加坚持新发展理念、更加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内部的信息创新和自主替代都有较大的空间和机会,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也具有非常强的紧迫性。
对于新型举国体制,肖瑞瑾认为,新型举国体制是一个系统性的规划,面对行业遇到的“卡脖子”的问题,要用系统性的思维来解决。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核心就是要解决三个不同阶段下的诉求:
在“从0到1”阶段,要集中力量办大事,通过国家重大专项的引入,尽快把技术突破,把技术的原形产品的原形做出来;在“从1到10”阶段,要发挥产业政策优势,把市场打开,把产品推向市场;在“从10到100”阶段,要让产品从国内走向海外,走向全球。
目前,国内还有不少产业的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处在“从0到1”的阶段,比如芯片、半导体、光刻机、人工智能、工业5G、新材料和基础软件等等。
以新材料为例,博时基金的基金经理肖瑞瑾关注到,新材料是一个广泛的主题,囊括了半导体材料、电池材料、新能源等,比较散,也比较杂。但是,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新材料是属于“少了它就不行”的成分,因此许多领域对新材料的需求较为迫切,也更具刚性。比如,航空航天领域需要用到耐高温、耐压且尽量轻的材料,军工领域需要用到耐高温、耐高压的碳纤维或钛材,光伏、芯片领域需要用到的石英材料等。
在制造业方面,国内的制造业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工业体系较为完善,其中不乏“专精特新”的企业。目前,国内整个工业体系和供应链积累了不少优势,现在已经站在了“从量到质”的十字路口。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国内”,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博时基金的基金经理陈曦认为,对于制造业而言,推动新型工业化、推动产业升级对国内制造业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新发展格局下未来高级化的路径要如何去实施,供需两侧需要朝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是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陈曦认为,高端化、自动化和国产替代是国内制造业未来发展的动力来源。在高端化和自动化方面,一个完整的周期当中,自动化、智能化的企业,其增速和波动幅度都要比经济周期小得多,也就是说,企业能够发展得更稳;在国产替代方面,如果国内的企业能把外资的产品和技术不断吸收和运用,并在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就有望能把这个替代过程所产生的收益融汇到国内的企业收入当中,国内因此可能会孕育出更多的有发展势头的制造业企业。
在产业的自主可控方面,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陈曦注意到,过去5到10年,国内传统制造业的规模优势在逐渐减弱,传统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最近6到7年,国内高技术制造业为主的一些行业,在整个工业产业里面的占比逐渐提升,高端制造在整个制造行业托底的因素、对抗周期的因素逐渐加强,国内计算机、通讯、电子、专业设备等行业的优势逐渐体现。
陈曦认为,国内“专精特新”的企业若能突破瓶颈、成功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取得引领性的科技攻关,3到5年之后我们将能看到供应链上有重要技术的企业及以原材料、设备和重要技术为驱动的众多企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
以往,国内制造业的装备很多都是来源于外资进口,这些进口产品的成本较高,同时也可能未必符合国内制造业的情况。以光伏、锂电行业为例,它们未来的市场很大一部分或就是国内,若光伏、锂电设备国产化率能得到提升,在规模扩大之后,竞争优势自然而然就能得到提升。
陈曦认为,特别急迫地需要实现自主可控的行业、市场空间较大的行业以及技术壁垒特别高特别难的行业是投资可以关注的几个方向。比如,自主可控急迫性较高的航空航天、电力、石化等行业;国产化率占比较低的机床、工业母机、民用半导体、光刻机等行业,还有技术壁垒特别高特别难的行业,如科学分析仪器、半导体设备、数控机床等。
三、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走出粮食安全道路是重要课题
在未来,国内发展将面临新的战略机遇、任务、要求和环境,需要应对新的风险和挑战,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错综复杂。在此背景下,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对经济发展有重大且深远的意义。针对构建新的安全格局,二十大报告指出了实现途径: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在安全发展的大环境下,以提升国内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领域、维护人民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核心领域和与产业链安全相关的领域都需要重点发展,也是值得投资者关注的领域。这些领域涵盖的产业较为广泛,如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粮食安全、医疗设备、数字经济、信息技术创新等。
在粮食安全方面,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的供应链安全”。在未来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和发展阶段的粮食安全道路,是国内粮食安全方面重要的课题。
博时基金的基金经理姚爽关注到,如果把考虑的范围不断扩大,能够发现,国内面临的粮食问题会越来越严峻。例如,在粮食单产上,国内玉米和大豆每单位面积产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2020年,国内玉米每公顷的产量大约是6.3吨,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3吨;大豆的亩产为130公斤,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从大口径的数据来看,国内粮食总的的自给率大约是80%,玉米的进口量占消费的10%左右,而大豆的进口量占到消费量的85%左右。
姚爽认为,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绝对不能掉以轻心。国内农业的生产技术和粮食作物的单产离世界上的农业强国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且也不具备一些天然的优势。光有钱不一定能买到粮食,粮食安全问题绝对不能简单地认为是一个经济学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全的问题。要保证粮食安全,首要是要保证粮食生产的安全,在这个基础上,还需要保障粮食的贸易、仓储、供应链的安全。
生产是粮食安全的根基,姚爽认为,保证粮食安全的着力点有育种、机械化规模化种植、粮食供应和仓储,这些着力点也是未来投资非常重要的方向。在育种方面,粮食种子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未来粮食作物的抗病性、单产等等,因此,育种是粮食生产最关键的一步。机械化、规模化的种植将会带来高效的生产和管理效率,能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也能更好地实现粮食生产安全。粮食供应链的安全和粮食的仓储是粮食安全的重要防线,高效的粮食仓储、粮食物流和粮食贸易能够提升粮食在生产后的安全,也能够实现国内农业成本优化和竞争力的提升。
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未来在建设农业强国的过程中,需要怎样的企业来担当农业强国的具体个体,姚爽从生物育种的角度作了阐释。
从生物育种的角度出发,姚爽认为,要保证粮食安全,生物育种必不可少,粮食安全离不开种业振兴。生物育种是科技含量非常高的行业,也是值得投资的行业。但是怎样投资生物育种行业、怎样挑选优秀和有潜力的企业,需要关注生物育种企业的科技进展、需要考虑企业的科研团队和管理团队是否优秀。
在生物育种的科技方面,可以从大作物有没有取得核心品种突破、通过审定的品种数量或质量水平这两方面考虑;在企业的管理方面,可以看企业科研和管理团队的实力和管理机制是否顺应行业的发展、是否能使团队的潜力和能力发挥出来。
总的来说,保证粮食安全,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农业战略需要全方位布局粮食的育种、生产、储粮等各个环节和方面。在保证粮食安全、全方位夯实粮食根基的主题之下,在农业科技的引领之下,应用新商业模式和新技术的行业、育种行业、农民社会化服务行业、储粮行业、饲料行业等行业的企业或能在未来的竞争当中突显出来,也会带来一些农业创新相关的投资机会,将来也有可能会看到博时基金在农业创新、粮食安全方面布局的新产品。
四、能源安全问题错综复杂,能源结构需不断调整优化
与过去相比,近些年国内的能源结构有了一些变化,但能源安全仍然错综复杂。
国内能源需求还在保持较快的持续增长,能源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新能源持续快速发展,非化石能源占比逐渐提升。在2020年提出“双碳”目标后,能源行业迎来了新要求、新机遇和新挑战,在传统能源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在清洁化的道路上加入了以减碳为主的战略方向。在考虑国内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叠加能源结构调整后,未来能源的需求空间巨大,能源的保供能力将会面临较大压力。
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的调控,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博时基金的基金经理郭晓林关注到,在碳排放的总量上,2021年,国内占世界六分之一的人口排放了全球三分之一的碳,作为负责任的大国,我们确实是要努力把碳排放的总量控制住、降下来;在碳排放的强度上,按美元计价,国内的碳排放大约是0.8千克/美元,处于较高水平。
郭晓林指出,国内碳排放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煤炭发电、燃油车和工业生产排放。“双控”的内涵在于,不仅要把国内碳排放的总量控制住、降下来,还要把碳排放的强度降下来。
对于能源战略,二十大报告有一个重要的论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提出了“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的要求。
郭晓林认为,在发电方面,国内的能源供应体系要从传统的化石能源转向新能源,构建新型的能源体系。在汽车方面,要用新能源车替换燃油车。也就是说,双碳目标意味着我国能源体系必须向更清洁、更安全方向的转型,能源结构也要更加经济。在未来,新能源发电和新能源车及其配套设施这两个方面或是值得关注的投资方向。
从发电的角度出发,郭晓林关注到,因为资源禀赋,国内煤电占比较高。目前,国内火电的发电装机容量大概为250,000万千瓦,而截至今年10月份,风电发电装机量和光伏发电装机量分别是34,939万千瓦和36,444万千瓦,占比都在14%左右。为满足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预计到2030年时,可再生能源的装机量要达到70%以上。
从新能源车及其配套设施的角度看,双碳目标下,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要上一个台阶,与新能源汽车配套的充电桩规划也要上一个台阶。
目前,国内电动车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28%,电动车的保有量为900万量,提前且超额完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当中“2025年电动车渗透率要达到20%”的目标。但在新能源汽车的配套设施,即充电桩的保有量上,未来的布局需要更加均衡。目前,国内公布的充电桩保有量大概是350万到400万之间,车桩比大概是1:3,而合理的范围应该是1:2,未来新能源车的渗透率将会进一步提升,因此充电桩的数量和质量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郭晓林认为,国内面临着新能源消纳这一会制约新能源行业发展的问题。新能源消纳的难点和挑战主要集中稳定性不足和储能这两方面。在发电的稳定性方面,光伏发电量随着日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而风力发电则会随着风的强弱变化,怎样平衡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供电是十分重要的。在储能方面,新能源发电不像火力发电那样能够在需要电的时候就能马上发电,新能源发电的稳定性不足要求要有储能机制来保证能源的稳定供应,这时候像化学储能、压缩空气、液流储能等就能发挥消纳的作用。
总的来说,在未来,国内新能源行业的投资和研究的重点,将会围绕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新能源发电稳定性和新能源储能消纳这几个方面展开,未来博时基金与新能源相关的产品也将会在这几个方面重点布局。
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方面,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统筹水电开发和生态保护,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加强能源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能源安全”。
目前,国内能源供应的形式和能源安全的环境较为复杂,国内能源需求还在持续保持较快速度的增长;新能源的发展不断为为国内能源结构带来优化,非化石能源占比逐渐提升,化石能源逐渐下降;“双碳”目标给能源行业也带来了新要求、新机遇和新挑战;未来国内能源电力需求空间还有较大的扩大空间,目前以煤炭为主电力的保供面临较大压力。
二十大报告强调,要“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在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的背景下,博时基金的基金经理沙炜认为,碳达峰、碳中和长期的方向与能源安全的关系十分重要,如何统筹协调碳达峰、碳中和与发展安全将是未来开展减碳工作的一个重点。
发展是第一要务,减碳式、低碳绿色的发展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质量发展与能源之间要找到平衡。在能源发展的过程中,要脚踏实地,也要仰望星空,能源安全是制约发展可否持续的问题,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时不仅要立足当下,还要考虑未来;要坚持以节约优先,用尽量少的能源实现快速的发展,才能为能源保供和能源升级创造有利环境。
博时基金的基金经理沙炜认为,在“双碳”目标下,国内能源产业结构与发展迎来一轮变化,减碳方向上有不少新技术或细分领域值得我们注意或投资,主要有新型电力系统、风光基地、海上风电和传统能源的高效利用四个方面。
沙炜认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应该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值得关注的方面,它包含了储能(抽水水能、化学储能等)、资源的灵活运用、火电改造、负荷端的需求响应和特高压技术(特高压、直流、交流等)。目前,国内一期、二期风光基地的建设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风光基地是战略谋篇布局非常长远的规划。日后,随着政策的落地,执行效果的凸现,明年、后年都可能会是风格基地快速的发展阶段。
沙炜注意到,近两年来,位于东南沿海的海上风电成本持续降低,有效缓解了“西电东输”远距离的输送问题,应用小时数也比较高。在未来,火电的节能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都将更加适配国内能源电力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方向,煤炭的高效清洁应用、智能化改造、单一的燃料向燃料与原料并重的转变,也是对“双碳”目标的响应。
总的来说,在“双碳”目标要求下,新型电力系统、风光基地、海上风电以及传统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这四大方面,是国内能源产业结构升级与发展的重点,是值得我们注意或投资的方面,相信未来我们也能看见博时基金在这些领域上布局的新产品。
五、医保采集规则或将更加理性,消费意愿或显回暖
二十大报告强调:“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和社会运行的稳定器”,要“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博时基金的基金经理张弘指出,目前国内GDP在医药领域的支出比例大约是5%到6%,但从全球范围来看,西欧、日韩都是接近10%或者超过10%,美国更高。也就是说,国内的医疗支出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未来,医疗行业或能够在人口老龄化和人均GDP提升的背景下以比较高的速度增长。
从医保采集的角度看,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后主要的抓手是带量采购、医保谈判和经营监督。2018年开始至今,国家医保局已经总共完成了7批8次的采集,每次的采集平均降幅都在50%到60%之间,且采集规则在过去几年的采集中不断优化,整体的中选规则更加理性。张弘认为,未来,医保采集将会更加科学,制造商能够有更多资金投入研发,中间环节的利润率将会保留在合理的区间内。
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健康国内建设,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
博时基金的基金经理张弘关注到,2022年至2023年预计是化学药医保采集的高峰,采集的药品大概分为菌药、化学药和创新药。从医药行业的角度来讲,带量采购是一种工具,现在的医保采集已经渗透到了一些可以称之为消费品的产品,一些和医保关系不大的产品,也被带量采购了。经过几年的带量采购之后,对于相关的公司而言,带量采购已经是一种“平常事”,能够给股价带来的冲击已经很小。
在此背景下,未来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集中在具有刚性需求的药品、医疗设备和器械、医院或零售场景以及创新药四个方向上。
沿着药品刚性需求的角度,张弘认为可以从企业产品的管线、企业的历史业绩兑现度等指标出发,选择一些新方向,还可以从企业产品的价格是否以及出清、产品有没有第二增长曲线等角度进行分析。如果以上各方面得到的答案是正面的,说明公司的性价比较高。
医疗器械对于医院来说是一种较为刚性的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财政部、发改委已经联合出台了贴息政策,在贴息政策出台以后,医院可以通过贴息贷款采购医疗设备,医院在医疗器械的支付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解决,而在医疗器械领域具有高精尖技术的设备制造公司也可有能会从中受益。
在未来,随着就诊和智慧就诊的恢复,医院和医药零售的场景或将回暖。从国内的角度看,国内某些细分领域中的企业具有一定优势,比如一些产品已经出海的企业、CDMO企业。在未来消费恢复后,这些创新药相关的企业,无论是产品型的还是服务型的,都是比较好的投资机会。
张弘从宏观环境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未来医药行业的投资机会。他认为,医药行业是“有消费有制造的行业”,在明年,不管是公立医院还是民营医院,作用会越来越强、越来越大。一些医药方面好的正循环也将会在明年出现,比如: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或将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医疗费用将更加合理,医疗资源的浪费也会得到控制。总的来说,上半年更多的是一些制造的机会,而下半年则是一些医药消费的机会。
医药板块经过冲击之后,行业的政策将会更加优化,就诊的需求也会陆续恢复。回顾2020年到2022年这三年,尤其是2022年上半年,我们能看到医药行业正在复苏的过程当中。从需求端来看,创新药、中药、医疗设备和医疗器械逐渐受到不少关注,智慧诊疗随着医药行业的恢复也会受益,这些都是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
消费稳,则经济稳,消费新,则经济新,消费对于经济体的作用是明显的。对于国内而言,消费已经成为了经济增长的稳定器和压舱石,连续7年成为了国内经济增长重要的驱动力。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并强调,要“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经过十年的快速发展,国内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得到了快速提升。过去十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6万元增加到了3.5万元。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提出了“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强调既要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按照2035年远景规划目标,国内中等收入人群数量将会翻一番,整体的消费容量将会有不少提升,对经济总量带来的贡献将是巨大的。
博时基金的基金经理冀楠指出,国内的城市被区分为一线、二线、三线、四线等,不同地区的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人群在消费升级的能力、速度以及内容方面也存在着显著差异。冀楠认为,一二线城市处于相对比较高的消费阶段,三四线城市正处于消费升级快速推进的阶段,五六线及以下的城市还处于基础的消费品在逐步得到满足的阶段,因此,国内大众商品和高端消费品出现了共同繁荣的局面,这也是投资者在市场上投资消费品的机会。
过去几年,消费市场受到了不小的冲击和压力,但是在未来,国内“衣、食、住、行、康、乐”等各类消费都将会与新技术、新服务相结合,会继续朝着“更舒适、更方便、更清洁、更美观、更健康”的方向进一步发展,国内经济发展的潜力、消费的潜力都会更加有活力和韧性。
据此,冀楠认为,在消费场景恢复之后,国内的消费潜力将会被逐步释放出来,消费意愿在经过短期波动之后或出现逐步提升的趋势。消费的政策或将更加鼓励家电、汽车等耐用消费品,车辆购置税的减免又为汽车消费带来了积极变化。在新能源汽车的普及之后,今年以来,汽车行业整体呈现较为明显的恢复,出现了新的增长趋势。
总的来说,在生活品质、线上便利、国内品牌和国货三条主线上有不少值得关注的投资机会,比如,提升生活品质这条线上的营养食品、运动服装、创新药和医疗服务等;在线上便利这条线上的在线医疗、在线教育等;还有国内品牌和国货方面的白色家电、新能源汽车、化妆品和品牌服饰等。将来,我们或将能看到博时基金在消费领域上布局的新产品。
未来五年是国内全面建设现代化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经济、科技、制造业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晰的主要目标。在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下,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过程中,国内科技、制造业、能源、医药等领域和细分行业或将迎来新的增长点,博时基金也将会重点布局这些领域,投资者也有机会在这些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分享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