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证券被暂停3个月的保荐资格终于得以恢复。


(资料图片)

11月10日,百花医药(600721.SH)宣布此前因平安证券而被中止定增审查的情形已消除。

因昔日卷入乐视网创业板IPO财务舞弊风波,平安证券曾在今年6月因未勤勉尽责被证监会暂停保荐资格3个月。

信风(ID:TradeWind01)注意到,近日刚刚得以“解封”的平安证券IPO保荐业务却面临“流失”。

保荐资格中断之时,平安证券的IPO在审项目尚有7家之多,但如今包括甬矽电子(688362.SH)、伟测科技(688372.SH)、西安新通药物研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通药物”)、湖南华慧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慧能源”)在内的4个项目均已流失——前两者改由方正证券(601901.SH)保荐,新通药物和华慧能源的保荐机构则分别变更为中信证券(600030.SH)、兴业证券(601377.SH)。

这背后的原因或指向了保荐代表人(下称保代)的纷纷“出走”。

据了解,原本分别担任甬矽电子、伟测科技和华慧能源保代的李大林、牟军、陈正元均已离开平安证券,因此相关项目也随之转投其他机构。

从数据看,保荐业务“休克”3个月的平安证券或已“元气大伤”。截至2022年11月10日,平安证券仅有75名保代,相较今年年初削减了近3成。

值得一提的是,平安证券的部分保代的出走也并不是单纯因业务暂停所引发的人员流失。例如其今年较多离职保代的最终去向,正是有望与平安证券推进合并的方正证券。

据信风(ID:TradeWind01)统计,方正证券截至11月10日的67名保代中,20名保代均来自平安证券,占比接近3成,且离职时间大部分发生于2022年。

在业内看来,上述人事动向或已透露出多重信号。一方面,中国平安(601318.SH)重组方正集团的背景下,方正、平安两家券商之间的业务整合或许已经有所胎动;另一方面,多名保代在两家券商之间的横向“跳转”,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监管处罚的套利式“规避”。

项目、保代纷出走

在乐视项目的秋后算账下,平安证券6月24日被深圳证监局采取了暂停3个月保荐资格的监管措施。

受该事件“连累”,彼时平安证券旗下7个IPO在审项目均遭遇中止审查。

但当平安证券保荐业务“刑满出狱”时,华慧能源、新通药物等4个IPO项目均已变更保荐机构。

例如华慧能源申报创业板IPO时,其保代之一正是平安证券的投行部副总经理陈正元。

但在遭遇中止审查后,该项目跟随陈正元转移至兴业证券旗下,并在9月16日顺利消除中止情形,而当下的中止并非缘于中介机构被罚,而是与财务资料更新有关。

无独有偶,平安证券还有一些项目的流失则缘于联席承销商的“抢食”。例如保荐机构已变更为中信证券的新通药物,其因平安证券被罚导致审核中止于首轮问询环节,彼时的联席承销商则是中信证券。

中止发生后,“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中信证券及其经办人张强随之成为该项目的新操盘人,新通药物也于9月23日被恢复审核。

正常情况下,企业IPO过程中若更换保荐机构则需要重新排队,但监管层对于特殊情况也给予了一定的操作空间。

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第六十四条规定,发行人的保荐机构被采取限制业务活动等监管措施时,其若选择更换保荐机构,则该机构需在发行人中止审核之日起三个月内完成尽职调查等程序。才可恢复审查。

“新项目组成员需要对原来的文件做出复核并签字,并对该项目负全责,所以不更换保代的话,整个复核过程就会变得容易一些,时间也可以缩短,毕竟都是自己做的东西。”一位北京的投行人士表示。

从平安证券项目的流失情况来看,对保荐业务的叫停确实会对IPO业务带来较大的实质性影响。

“一些IPO项目的财务期可能赶得的比较急,因为后面的不确定性因素会提高,所以出现为了及时恢复进度而更换保荐机构的情况。”一家上市券商投行人士表示:“对于券商来说,被立案调查或者被叫停保荐资质也暴露出了很大的业务风险。”

处罚套利还是整合前奏?

平安证券在手IPO项目的转移,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竞争性“流失”——其大量保代及项目纷纷在被罚之后转会至方正证券。

例如平安证券2022年首单过会的IPO项目甬矽电子虽然已处于发行注册阶段,但该项目仍然“流失”到了方正证券,而作为该项目保代的李大林、协办人周超、成员郑兵和夏亦男均已跳槽至方正证券。

伴随着变更的发生,甬矽电子随即恢复发行注册程序,并于9月29日获证监会同意注册。

彼时遭遇中止审核的伟测科技也是如此,该项目与彼时的保代牟军、吉丽娜、协办人侯丽萍共同转投方正证券,并“火速”消除了中止程序,并在平安证券保荐业务暂停尚未期满的8月31日获得了同意注册。

某种意义上,平安证券保代纷纷跳槽至方正证券似乎已成为年内投行人事变动的“现象级事件”。

据信风(ID:TradeWind01)统计,2022年以来已有不少于20名保代从平安证券跳槽至方正证券,占方正证券当前保代人数的近3成。

这一人事变动的深层次原因,或指向了平安证券与方正证券的整合预期。

2021年7月,中国平安在司法裁定下开启了对方正集团的重整,而方正证券的控股股东也即将变更为中国平安控制66.5%股份的“新方正集团”,但受到疫情等因素影响,这一重整计划执行期被延长至2022年12月底。

而在中国平安入主并重整方正集团的预期下,市场也在猜测方正证券与平安证券之间的“合并可能性”。

“无论是同业竞争清理,还是证券公司的参一控一问题,平安在完成对方正重整后推动两家券商合并仍然是大概率事件。”北京一家券商非银金融分析师指出。

“方正证券正在办理股东变更,如果顺利完成交割,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新方正集团,中国平安将间接控制方正证券,后续,方正证券也将严格按照金融机构相关指引开展工作。”方正证券董事长施华今年8月也曾如此回应。

如此预期下,平安证券多名保代转会至方正证券似乎也就变的顺理成章,并有可能成为两家券商业务进一步整合胎动的信号。

由此,平安证券的上述项目的看似“流失”,实则却可能成为中国平安在旗下两家券商之间的一种内部“腾挪”,但这也引发了此举是否属于“规避监管处罚”之操作的争议。

“如果两家券商的业务整合已经启动,那么在一家业务被叫停前后,将人员和项目都平移到另一家继续推进,甚至未申报项目也可以通过这种变更来规避处罚。”上述非银金融分析师表示,“如此一来,叫停业务资质的处罚也就变的有名无实了。”

风险提示及免责条款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文不构成个人投资建议,也未考虑到个别用户特殊的投资目标、财务状况或需要。用户应考虑本文中的任何意见、观点或结论是否符合其特定状况。据此投资,责任自负。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