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科技一直是中国农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中国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4.5%提升到了2022年的62.4%。这背后离不开农业科研人员的努力,同时要将实验室里的技术带到祖国的“田间地头”,我国“三农”服务企业也起到了巨大作用,中和农信农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和农信)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中和农信最初为农民提供小额信贷服务,之后逐渐发展成一个综合助农服务平台,覆盖中国20省区的超10万农村。

与欧美一些国家高度规模化、集中化的农业体系相比,我国的国情农情有着根本不同,这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出自己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目前,以小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仍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如何降低农业科技的使用门槛,减少小农经营对大规模机械运用、高新技术投入的制约,让缺少资金、渠道和知识的个体农户、边远乡村也能使用上先进的生产资料与农业技术,是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这也是农业服务平台最大的价值所在。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和农信在中国广大农村建立起了一个庞大的“毛细血管网络”,网络末梢是500多个县级直营网点的数千名乡镇员工。中和农信的集团总部作为这个系统的大脑,在“三农”服务的各个场景引入领先的技术和优质供应商,将其工具化、简单化,并以最快的速度通过“毛细血管”触达到农户,让后者可以享受到科技发展的普惠,最终融成了一张高效流畅的“线上+线下”网络,高效服务农村市场客户。

“大脑”和“毛细血管”的良好运转,离不开一个健康、高效的系统支撑,中和农信十多年来建立的数字平台系统,是让“毛细血管更通畅,让大脑更聪明”的坚实保障。

从农村小额信贷服务,到综合助农服务平台

农民生产需要购买生产资料,不论是种子、化肥、饲料还是租用各种生产工具,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尽管农村普惠金融发展迅猛,但由于规模小、分散分布、数据信息缺失等条件限制,农村小微客群金融需求依然迫切。

自上世纪70年代起,以孟加拉乡村银行为代表的小额信贷机构,因其专注服务贫困客户,同时追求商业可持续的运营模式逐渐受到关注。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将这一模式引入国内,中和农信便起源于1996年原国务院扶贫办与世界银行在秦巴山区创设的扶贫小额信贷项目试点。2008年该项目组转制为中和农信公司,开始探索市场化运营之路。中和农信的信息化的探索之路也在这一阶段开启。

2010年,中和农信推出了信贷业务系统,实现了作业的信息化;2013年,员工端APP上线,客户经理则可以真正实现在田间地头的移动办公。2018年,随着我国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加上中和农信对技术力量的大力投入和业务规模的提升所带来的需求驱动,中和农信的技术发展开始加速。这一年里,中和农信推出了自主开发的、面向农村市场的金融服务APP——中和金服,客户可以在APP上自助完成业务操作,并提供线上数字风控审批能力。

此后,中和农信的数字金融能力蓬勃发展。现如今,中和农信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线下,通过对前沿技术的灵活应用,借助数字技术为农户画像,打造企业效能与数据智能中台,研发了专家+数字技术的联合风控模型等一系列数字化工具,提升风控能力,有效提升服务农户的效率,让数据多走路、让农户少跑腿,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提升服务可获得性。

数字化带来的第一个改变就是提效,而对于农村金融,提效就意味着农户获得充分服务的机会再增加。早先,中和农信的线下团队完全依靠原始的上门服务方式,常常会面临“路走得多,客户服务得少” “客户有潜在需求意向但不知如何更进一步”等难题。中和农信通过自建的SCRM客户关系及营销管理系统,以电子围栏技术为依托,将中和农信的业务人员与地理围栏建立捆绑关系,增强了客户经理对客户的洞察。

例如中和农信为业务人员提供客户地图工具,为客户经理渲染附近拜访过、在贷中、以及近期有需求的客户住址或者经营地址的地理点位信息,方便业务人员规划拜访路线,提升服务效率;目前中和农信已在经营区域设立了6000多个地理围栏,并且为近5000位业务人员建立了围栏归属捆绑关系,实现公司近40万在贷客户地图可渲染。

风控是金融的核心,而数字化水平的提升更让中和农信数字风控能力得到提升。不同于传统互联网仅依靠大数据数字风控,中和农信研发了专家+数字技术的联合风控模型,两种风控模型叠加让中和农信更好地完成农户的信贷风控。

专家风控与数字风控的深度结合,一方面通过数字技术来降低业务人员风险审批与调查的成本,提高用户的金融获得体验,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专家风控优势,将数据概率中未识别出的风险客户排除在外。

通过大数据风控策略,在为农村用户实际提供超过1300亿资金支持的前提下,中和农信的资产不良率基本维持在接近业内最优水平,2022年末90天以上风险贷款率仅1.58%。与此同时,中和农信金融科技平台的征信上报将近200万农村地区用户接入央行征信系统,为完善国家信用体系做出了贡献。

随着中和农信金融服务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贷出去的资金越来越多,很快他们发现,农民的痛点不只是资金——务农风险控制,农业生产提效,购买更好的化肥、饲料、农具,农产品销售,还有各种农技问答、专家远程帮助等,都是农民需要的服务,这些需求能否被满足也会影响到信贷资金的回笼。

于是在2019年,中和农信开始尝试多元化发展,逐步深入农民的生产场景、生活场景。最初是推出保险服务,之后在2020年中和农信推出乡助APP,为农户提供技术线上指导、问答、连线等,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够远程学习农业知识,获取各种科技和农产品供求信息,之后逐步发展成为包括病虫害识别、农技问答等全方位农业技术服务的一站式农业服务平台。

让科技发展普惠更多中国农民

近年来,随着公司业务多元化发展,中和农信数字建设也进入新的阶段。2019至2023年,中和农信陆续上线了保险业务系统、综合助农平台乡助APP、一站式农业生产服务平台以及户用光伏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至此,中和农信已经发展成一个覆盖农业农村生产、生活全链路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举个例子,在中和农信的平台上,农民可以把自家的玉米地完全托管给平台上的“站长”帮忙种地。“站长”在服务农户的过程中,平台也可通过农事提醒,辅助其开展一系列的田间管理,帮助农民增收。“站长”本身大多是当地的留守农民,中和农信的平台帮助解决了他们的就业和收入问题。

一站式的综合服务,反过来也可促进中和农信的金融业务。比如提供养殖服务,帮助养殖户数字化管理养殖过程,例如通过一些大数据的模型,帮养殖户规划饲料需求、出栏时间等。而在农民需要购买饲料、工具等时间节点,中和农信的系统可以提醒区域客户经理,为有贷款需求的养殖户提供精准、及时的金融服务。

金融和农业综合服务相辅相成,中和农信的业务快速发展。至2023年9月,中和农信信贷业务累计发放贷款超过650万笔、总额1300多亿元,贷款余额超过170亿元。而农机具业务上线的第一年,中和农信就销售农机具3000多台,当年交易额超过1.6亿元。

系统本身不是解决问题的手段,但系统最大的价值是,让更多解决问题的手段有效传递给需要的人。

中和农信在过去几年构建起的这套综合助农系统,在最末端的农民和最前沿的技术创新之间搭建了桥梁,让农民可以真正享受到技术的普惠。

比如中和农信也在通过直播带货服务农户。2023年末,中和农信江西一批种植赣南脐橙的客户,因为行情等原因导致其陷入“丰产不丰收”窘境。眼看果子就要烂掉,中和农信的区域经理在乡助App上开通助农专场直播,当天就协助农户卖出了1500单。

此外,中和农信也为一些规模化的农业技术提供了推广的机会,如自动驾驶和无人机等。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更加智能化,比如通过在拖拉机上增加自动驾驶功能实现了自动化的收割,无人机则用于播撒农药和病虫害识别等。中和农信还在尝试应用卫星遥感和气象预警等更多智慧化的农业技术。

近年来备受关注的AI大模型技术也被引入到中和农信的信息系统中。大模型是人工智能迈向通用智能的里程碑技术,给数字员工的实现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中和农信是一家超过7000人的大型企业,分支网点超500个,进行着多种业务,其中信贷、农服、保险都有相当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每个分支网点对业务专家的指导都有较大需求。

基于过去积累的金融和农业专业数据,中和农信在预训练模型的基础上微调,训练了自有专业大模型,并于2023年底上线大模型应用中和小秘,将大模型与企业知识相结合,给员工提供业务问答、办公场景工具箱、农技问答、保险问答等能力,经评测满意度超过85%。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部署,为新时代全面推进数字乡村建设、以数字技术赋能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和农信等三农服务机构将继续发挥其在农村金融与农业科技领域的优势,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