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入植保识虫杀虫“见虫就杀”,崇尚“治早治小治了”
2009年初开始走入植保行业,从小白开始不断学习和认识病虫。从零开始到年底已经可以准确识别近百种害虫。小团队完成了《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识别与防治》一书的初稿。可以说是突飞猛进,带着问题学习取得极高的效率。认识害虫种类的增多,下发的病虫害防治通知也是猛增。每一种认识的害虫都会去关注,害虫防治取得一些成绩。几百亩差点被害虫毁掉的黑松林成功得到救治、美国白蛾基本控制,但每年至少还是需要防治三遍以上。整个园林害虫的防治次数只增不减。开始反思是不是应该转变一下思路,不能见虫就杀,而应该从全局考虑做到一防多治。
二、关注多种害虫动态做到心中有数,综合防治降低防治次数。
随着对害虫的认识和相关知识的掌握,发现有些树上的多种害虫会按固定顺序一个个发生,面对这种情况是不是可以一防多治,一次防治可以控制多种害虫,农药复配或使用广谱杀虫剂。在这里最成功的一个例子就是国槐虫害的防治,一年仅用一种农药防治一次就可以兼治国槐尺蠖、国槐叶柄小蛾、槐蚜、国槐木虱等多种害虫,大大减少了防治次数,降低了工作强度。还有晚秋在黑松上一次防治可以兼治松大蚜和松干蚧,降低了次年害虫发生基数,确保黑松长势。防治经验积累,对害虫天敌认识的也越来越多,生态调控理念开始逐渐浮现。
三、生态调控建立有害生物与天敌的动态平衡
上面的综合防控把病虫害防治次数降低了,但还是有很多防治难题,比如美国白蛾等,每年需要防治多次还会出现虫灾,带来很大困扰。2012年开始在湿地公园试行生态调控,其实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使用量,允许害虫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当年有些区域确实虫害较重,但后期能发现很多种天敌,这就意味着一个新的平衡正在建立。在次年湿地公园害虫数量,特别是美国白蛾大大减少,从重要害虫变成次要害虫。接着2014年在市区推行的一种高效低毒,且对天敌影响很小的药物来防控美国白蛾也一举获得成功。当年第三代害虫(之前每年都是最严重的)没有用一滴农药竟然没有爆发,之后的几年害虫数量逐年降低,2016和2017两年没有进行一次美国白蛾的防治也没有出现虫灾。美国白蛾的防控通过生态调控达到了与天敌的自然平衡,再无需人工干预。人员从不停的防虫治虫过程当中解放出来,简单的生态调控,让天敌来自然控制害虫数量。
四、引入营养调节,提高绿地植物抗病虫能力,走向“无为而治”的园林植保境界
树木病虫害通过生态调控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草坪上的很多病虫,一直困扰着我们园林人。
一次绿地喷施沼液后的变化提醒了我,图片中绿色区域是喷施沼液(沼气池的副产品,富含大量有机质和矿物,是营养很全面的肥料)七天后的变化。与没有喷施的区域形成惊人的差别。意识到之前一直在与病虫作斗争,把重点放在病虫防控上,是不是方向就错了?应该将重点放在园林植物是否健康上。就像国家战略提出的,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上来。通过反思开始将重点放在植物环境改善和营养调节上来,一下子把原来困扰多年的结给打开了。通过大面积沼液的应用,很多园林植物一改原来瘦弱枯黄的面貌,长得郁郁葱葱,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偶尔有点儿病虫也根本不受影响,他们变得根本不在乎那些小小的病虫。这与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不谋而合。从此植保工作朝着“无为而治”的理想境界一步步挺进。
伴随着园林植保工作的顺利推进,开始反思自己多年的胃肠问题,很多年的治疗都没有起色,甚至有些治疗还加重过病情。查找相关医学书籍,研究其中的道理,特别是中国工程院李兰娟院士的一本《医学微生态学》的启发很大,原来胃肠应该是菌群的天堂,离开这些菌群人类根本就活不下来。人类的消化能力和免疫力都来源于这些菌群,菌群对健康至关重要。尝试通过菌群调节和消化道粘膜的营养修复两方面同时入手调理自己的胃肠问题,经过不断的摸索调理,胃肠问题竟然真的消失了,辣椒、大蒜、生姜、大葱、甚至冰镇啤酒等刺激性食物都能享用了,在之前20多年中是想都不敢想的!
更为令人兴奋的是,把这种调理理论和方法分享给身边的朋友,试用后很多困扰多年的胃肠问题也都有了好转,其中竟然还有几个是严重的萎缩性胃炎患者(这是一种很难解决的慢性胃病,据医生朋友说是胃部肿瘤的前兆)。原来“植物医生”和“营养医生”从本质上是有很多相通的。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