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毕舸

房地产宏观调控持续,房企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据媒体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截至9月5日,共有274家房企发布破产文书,平均每天就约有一家房企破产。

破产、裁员、降薪……围绕房企的各类新闻近期层出不穷,而涉及面不仅指向中小房企,还包括不少头部房企。从比例上看,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在10万家左右,9个月破产270多家,属于正常的优胜劣汰。但是,越来越多的房企迎来“苦日子”,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房企迎来“苦日子”,当然与近年来我国对于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密切相关。以往的房企发展模式主要依赖于高杠杆融资,获得大量资金用于高价拿地,然后再通过高价售楼获利。

由于之前房价持续上涨带来的市场预期,往往会出现某个楼盘一经推出就抢购一空的局面,不愁卖的房企能够快速回笼资金,用于偿还融资及继续扩张拿地,从而构成了相应的利益循环链条。

然而,宏观调控首先从需求侧入手,通过房贷管理,剔除以投资乃至投机为主的购房群体,这使得房企在快速售楼这一环节遇阻。前两年,部分城市楼盘去化率下降,使得对应房企资金回笼难度加大。

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对房企融资也进行了相应约束。去年8月20日,央行、住建部明确了重点房企资金监测和融资管理规则,即“三道红线”新政,自当年9月1日起试点施行。这被视为在房地产“长效机制”下,对房企有息债务规模进行精细化管控。

所谓“三道红线”,主要涉及三个指标,包括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大于70%、净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1倍。根据踩线条数,监管部门将房企分成四档管理,每降低一档,有息负债规模增速上限增加5%,即使是处于绿档位置的房企,有息负债年增幅也不得超过15%。

“三道红线”新政的出台,进一步收紧了房企融资渠道,尤其是那些以往不惜代价高息融资的房企,因触及资产负债率、净负债率、现金短债比等红线,面临融资“资质”降低的后果,使得其融资难现象加剧。

有关部门还从金融机构入手,要求审慎发放开发贷款,同时对银行等信贷资金加强监测,防止不合规资金流入房市。

一系列监控举措也显现出明显效果。数据显示,今年7月房地产企业融资总额为2075.5亿元,同比下降10.7%。单月融资规模同比增速连续5个月下降。而今年前7个月,房地产企业共融资13168亿元,同比减少8.54%。

尤其令房企感到“寒意”的是,中央关于房地产调控的力度不减反增。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累计调控超过320次,其中,中央各部门的调控政策超过40次。包括加强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建立多主体供给的住房制度、热点城市集中供地机制,建立人、房、地、钱的联动机制。可以看出,全覆盖、更严格的房地产调控正成为房企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在此大背景下,房企一方面在销售端无法再主导定价权,另一方面在拿地、贷款等供应端多方受限,以往所采取的快进快出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尤其是那些之前盲目追求扩张速度和规模,甚至无视自身实际承受力,大肆举债的房企,更会为激进式扩张而持续买单,这也是今年以来部分房企倒闭的根本原因。

依托于房价陀螺式上升,房企收获了20年的狂奔红利,由此形成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积弊多多,尤其是粗放式发展还造成大量房屋粗制滥造,让购房者花高价买了有质量问题的房子,如今这种发展模式走到了尽头。

随着宏观调控的不放松以及进一步收紧,房企看似迎来“苦日子”,但对于房地产行业重新适应新时代下居住需求的改变,建立更能兼顾价格、质量、服务的长效发展路径是有利的。

可以预料的是,未来房企将更注重资金成本管理,减少高杠杆融资冲动,建立日常资金支出防火墙,避免资金链断裂风险。房企还必须在价格层面不再追求高房价策略,而要以更贴近刚需一族购买力的标准向市场贴近,如此才能符合有关部门行政指导价标准及购房者所需。

房企还必须注重质量体系建设,真正在原料、施工、验收等各个环节把好关,避免消费者用脚投票。

房企如果要保证生存及发展,也要在商品房之外关注保障房领域。8月31日,住建部部长王蒙徽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再次宣布,要努力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未来保障房比例持续上升是必然趋势,房企参与保障房建设,同样也可获得新业务及新资金回流渠道。

转换思路、创新发展模式,走精益化管理之路,让购房者买到更好的适价房子,房企就能把“苦日子”变成甜日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