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福建,人口结构较为年轻,未来如何稳住“人口红利”期?


(资料图片)

福建省发改委网站近日发布了《关于促进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若干措施》(下称《措施》),主要内容包括“统筹优化人口和公共资源空间布局”“强化以产业集群吸引人口集聚”“提高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适配性”“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空间环境”等四大部分。

福建积极促进人口自然增长

其中,在第三部分,《措施》提到,要积极促进人口自然增长。支持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生育补贴制度,对二孩和三孩试行递进式生育津贴、托育津贴、教育补贴、购房补助等,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切实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福建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生育率较高的地区。数据显示,2021年,福建全年出生人口34.5万人,出生率为8.26‰,出生率在沿海发达省份中仅次于广东;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74个千分点;去年福建人口自然增长约增加了8.26万人。

不过,近年来,福建的出生率下降也十分明显。数据显示,福建已经连续两年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跌破1%(即千分之十)。而2017年,福建人口出生率为15‰,第一财经记者根据《福建统计年鉴-2021》数据计算,相比2017年,福建出生人口4年来下降了约43%。

表:福建历年数据变化(来源:福建统计年鉴-2021)

包括福建在内,目前已有多个省份明确提出要建立育儿(生育)补贴制度,比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对三周岁以下的婴幼儿家庭给予育儿津贴、托育费用补助。

人口专家、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院长董玉整对第一财经分析,发放生育补贴,是一些国家为了提振生育率而使用的一种政策措施。实践证明,实行生育补贴制度,对于维持和提振生育率有一定促进作用。

在补贴之外,《措施》提到,福建将严格落实产假、哺乳假、陪产假等制度,推动实施育儿假,健全假期用工成本分担机制。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对生育和再生育一律实行登记,搭建“出生一件事”套餐服务信息平台。推动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增加妇产、儿科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支持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采取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批方便可及、价格可接受、质量有保障的托育服务示范机构。

打造形成特大城市

在统筹优化人口和公共资源空间布局方面,《措施》提到,引导省内人口高效集中集聚。加快福州都市圈、厦漳泉都市圈同城化建设,重点增强福州、厦门、泉州三大中心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推动新城新区高质量发展,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和营商环境,提升城市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快打造形成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

去年9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图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超大、特大城市人口基本情况》显示,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按照城区人口排序,我国超大城市增至7个,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成都、天津。特大城市增至14个,分别是武汉、东莞、西安、杭州、佛山、南京、沈阳、青岛、济南、长沙、哈尔滨、郑州、昆明、大连。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福建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八。但GDP前十省份中,只有福建目前尚无一个城市进入到超、特大城市行列,在东部沿海几个经济发达省份中,也只有福建还没有特大城市。

当前,由于中心城市带动力不突出,已经成为福建经济发展的一个短板。由于中心城市平台小,没有形成丰富的现代产业集群,导致人口吸引力不足,甚至人才外流。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福建几个主要城市的高新产业发展方面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以及中西部的成都、武汉等地的差距都比较大。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做大中心城市关键是为了做强,福州和厦门在做大城市规模的同时,关键要提升发展的质量。发展高新产业,做强产业链,关键还是需要人才,要进一步提升的就是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方面的短板,进一步提升营商环境。

在医疗、教育补短板方面,《措施》提出,要实行“人地钱编制”挂钩政策。支持福州、厦门、泉州在全省率先建立健全统筹使用各类事业编制资源的机制,综合考虑人口规模和增长趋势,积极保障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发展需求。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分析,教育和医疗是基本公共服务的范畴,目的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所以应该跟常住人口相匹配。人口快速增长的地区,教育和医疗应当跟上去才能匹配。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