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罗佐县

“储”不仅仅关系到油气安全,也是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现能源“双碳”的核心。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自上世纪90年代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之后,我国能源安全的关注焦点转向石油。这一时期伴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以及经济高速增长,石油需求规模快速提升。在国内石油产量相对稳定、供应能力有限的形势下,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攀升,2020年前后已超过70%。

石油需求增长的同时,天然气需求也在跟进。本世纪之初我国开始成为天然气净进口国,此后随着经济结构的持续调整,天然气的需求领域日渐宽泛。与石油供需情况类似,国产天然气产量的增长不及需求增幅,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也出现逐年上涨现象,目前的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了40%。

能源对外依存度是衡量一个国家能源安全程度的核心指标。随着油气对外依存度的持续增长,国内各界对能源安全的关注程度与日俱增,与之相关的能源安全体系建设也一直在跟进。

规模增长背后的短板

油稳气增以及非化石能源规模快速增长是截至目前我国能源安全建设的重大成就,这一时期可以成为能源安全体系建设第一阶段。若将上世纪90年代视为我国能源安全体系建设的起始期,那么到今天为止我们在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是油稳气增以及新能源基础具备。

“油稳”主要表现在系列能源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三大国家石油公司凝心聚力,发扬石油行业优良敢打敢拼的优良传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基本稳住了国内年2亿吨的原油产量,同时成功实现了“走出去”战略目标,目前海外权益油与国内石油产量基本持平,立足国内外市场保障国内石油供应体系基本建立;“气增”主要表现在国内天然气产量按照规划计划逐年增长,2021年天然气年产接近2000亿立方米,进口多元化水平持续提升,目前LNG占总进口量比例已超越管道气,今后依然有增长空间。加强国内油气增储上产的同时,我国积极开辟海外油气多元供应渠道,已与数十个国家建立了稳定的油气贸易合作与投资关系,建立了多元海外油气供应通道。

“油稳气增”的同时,我国非化石能源装机规模快速增长,发电量也实现了大突破。目前风电、光伏装机均突破3亿千瓦、水电装机4亿千瓦,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总装机容量的比例接近50%,在世界新能源阵营中名列前茅。非化石能源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国内能源需求。若对截至目前的我国能源安全体系建设予以整体综合评价,从产供储销体系看,笔者认为当属于第一阶段。这一阶段能源安全体系建设核心特点是上规模,油气以及新能源皆是如此。

我国长期以来的能源消费以煤为主,且煤炭基本自给,煤炭的产供储销体系在数十年的运营中不断得以发展和成熟,煤炭较油气和新能源在系统运营方面要更为成熟和稳定。但是形势在变化,双碳目标的提出虽然不否定煤炭现阶段在能源供需中的基础地位,但未来的发展是要遵循去煤化这一主线的,油气以及新能源要上位,特别是天然气和新能源担当大任的形势较为迫切。

而现阶段油气及新能源的产供储销体系由于资源依赖海外市场以及发展周期短等各方面的原因尚不健全,需要补短板。具体而言,油气的储备以及新能源储能在油气供应量及新能源装机容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应作为重点予以推进。之所以得出此结论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是2021年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下降,且这一下降发生在国内成品油及化工轻油需求增长的形势下。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在2021年我国首次动用了石油储备,替代了原油进口,这一现象说明我国的石油储备经过多年建设已经有了重要进展,可以在调节市场方面发挥影响,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大事。因此应顺势推进石油储备后续的建设及优化,做好区域布局以及运营机制优化,以巩固石油储备的市场调控效果,增强我国在国际油市的话语权。

其次是2021年发生在欧洲的大面积气荒对我国也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就是国内气价曾一度高涨,各级政府不得不再次出台压非保民政策。虽然天然气最终未出现大面积供应中断,但限气毕竟是普遍现象。近期爆发的俄乌战争更是加剧了2022年全球天然气供应紧缺的心理预期,可能由此导致欧洲再度从全球“抢气”继而拉升国际气价,并由此进一步形成对油价上扬的拉动力量。

“储”的作用凸显

第二阶段能源安全建设应该突出以“储存”为核心的基本要求与特征。我国的储气能力建设近年一直在加快推进,截至2020年建成17座储气库群30座储气库,地下储气库的工作气量仅为140亿立方米,不足年消费量的5%。

地下储气库工作气量最能衡量一个国家的储气能力,目前我国在这一方面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是迫切需要补齐的“短板”。

美国、英国等国家储气库工作气量占天然气消费总量的比例在16%-20%,但美国有强大的天然气生产能力,英国有四通八达的气源供应。我国作为以煤为主的大国,要实现碳达峰的目标对天然气的依赖程度更大,目前3700亿立方米的年消费水平与峰值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由于我国未来用气的领域还有很多,气代煤空间及压力大,因此多些储备能力非常必要,来自欧美发达国家的所谓储备“标准”仅仅就是参考而异,高出这一水平也未尝不可甚或说非常必要。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对我国这样一个化石能源消费大国实现碳达峰有重大影响。目前国内天然气产量稳中有升,海外渠道也已经多元,但储备能力弱对高效利用海外资源及调峰市场形成严重制约,这一点需要充分认识到。

非化石能源体系建设也面临类似的挑战,表现在储能体系建设是短板,风电、光伏由于受季节和天气因素影响比较大,经常出现供应不稳定现象。

2021年欧洲出现气荒就与欧洲大面积遭遇极端天气影响、风电运行不力有关。风电、光伏受气候季节影响,水电同样如此,枯水期的水电供应也为难。为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供应不稳定问题,除了与化石能源电力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协同调峰体系等举措之外,还需要建设与新能源规模匹配的储能系统以实现整个系统的供应优化。但是目前我国新能源体系的储能建设是短板,目前一些在实施项目属于示范性质,基本上处于起步阶段,大规模商业化推进尚需一系列工作予以跟进。

第三个阶段应突出整个能源体系的动态优化特征,核心内涵是协同,强调的重点是供给侧改革到位,整个体系运营高效、保障能力。具体而言,当能源规模、储备储能因素具备,整个能源供应体系还需做到化石能源与非化石能源协同、区域之间能源调度高效协同运行、热与电的协同等,能源供应体系面对突发情况可以实现能源体系内的调配以确保供应顺畅,这是能源供应体系成熟和理想的重要标志。

这一时期能源供应应突出以电为主的主要特征,围绕电力供需统筹各类化石与非化石能源,其核心技术应用理论上看应该是我们目前讨论比较多的人工智能优化、云计算以及大数据技术,通过这些新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整个能源供应体系高效运营,实现区域、全国、能源种类之间一盘棋,统筹优化,这是能源体系必须拥有的“硬件”;那么软件则是市场化改革到位,核心标志是能源价格实现市场化定价。

2021年国内部分地区出现拉闸限电之后,电力市场化改革被倒逼推进了一大步,向市场化定价日益靠近。目前国内的成品油以及天然气门站价格改革还比较滞后,天然气还存在工业与民用的价格倒挂现象,这些因素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得以推进。

总体看实现这一目标估计还需要较长周期。从历史的逻辑看,能源安全体系建设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间段,可以将其称之为能源安全体系建设的“三步曲”或者“三段论。当然这个阶段或周期的划分并非完全的泾渭分明或者说井水不犯河水,不同阶段的特点和内容可以有相互叠加的成分在其中,交叉推进也是常态,比如我们在油气供应以及新能源建设时期就已经不同程度开始了储备及储能的建设,也一直在稳步推进能源价格改革。但一个时期应该有一个时期的重点,需要抓住主要矛盾。

能源安全体系建设发展到今天,成绩有目共睹,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当下我们的工作重点应该在规模增长的同时全力推进油气储备与新能源储能的“三储”建设,能源安全体系建设须跑步进入“储”时代。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