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TMT频道3月28日讯,育娲人口研究发布的《中国婚姻家庭报告2022版》显示,我国初婚人数在2013年达到2385.96万人的峰值后持续下降,2020年下降到1228.6万人,比2013年下降48.5%。2013年,我国结婚登记对数为1346.93万对,2021年结婚登记对数下降到763.6万对,连续八年下降。

对此,梁建章、任泽平等专家呼吁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增加大城市住宅土地供应;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建立男女平等、生育友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放宽收养和送养条件;法定婚龄降到18岁;保障单身女性生育权;启动中国《同居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等措施来改善婚育状况。

报告称性别比长期失衡是造成婚育不匹配的重要原因。中国出生性别比自1984年起失衡长达30余年,虽然2014年开始生育政策放宽后失衡情况得到一定缓解,但七普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20-40岁的男性较女性多1752万人。

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20-39岁女性未婚比例为25.12%,而30-39岁大龄女性未婚比例11.66%。

报告分析称,传统的婚配观念,一般倾向于“男高女低”的梯度婚配模式,如果按婚姻条件的高低把男性分为甲、乙、丙、丁4个等级,女性也分为甲、乙、丙、丁4个等级;那么一般是甲男和乙女结婚,乙男和丙女结婚,丙男和丁女结婚,而剩下的甲女和丁男就会找不到对象了。所以,现在大城市有很多甲女是大龄未婚女性,而农村则有很多丁男是大龄未婚男性。这也是我国近年来结婚率不断下降的原因之一。

梁建章称,帮助单身男女“脱单”,社会舆论需要改变婚配条件一定要“男高女低”的传统观念,既需要提倡男女平等,也需要包容婚配条件“女高男低”的家庭,在这些家庭中,男方要多做家务,并在育儿方面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显示,我国20-34岁人口中,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共有5894万人,其中女性占52.7%;男性占47.3%。

报告统计了2000-2020年全国结婚率,全国来看,数据呈“先升后降”趋势。2020年结婚率5.8‰,相比2013年最高点9.9‰下降了41.4%,这也是20年来中国结婚率的最低点。分地区来看,2020年上海常住人口结婚率3.8‰,为全国最低。 与此同时,离婚率则从2000年0.96‰上升至2020年3.1‰,最高点2019年3.40‰相比最低点2002年0.9‰,两者相差近2.7倍。2020年离婚率最高的是天津市,达到4.93‰,最低的是西藏,为1.75‰。

梁建章表示,结婚人数下降的最主要原因是年轻人数量下降。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80后(1980-1989年出生人口,依此类推)、90后、00后人口分别为2.23亿人、2.1亿和1.63亿,整体呈不断下降趋势。

报告显示,中国结婚人口不断下降的同时,未婚同居率和非婚生子比例正在不断上升。不过,相比西方国家,中国的未婚同居率、非未婚生育比例仍然较低。 根据2018年的相关调查,中国出生于1980-1984年的男性未婚同居率为33.33%,女性为26.79%; 出生于1985-1989年的男性未婚同居率为37.99%,女性则为33.13%。而美国出生于1980-1984年男性的婚前同居率为69.7%,女性为64.6%。 与此同时,我国的婚前生育和未婚生育(生育后始终未婚)的占比也呈现出了升趋势。

报告建议结合中国具体国情,启动《同居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或在民法典婚姻家庭篇增加有关法律条款。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内地居民的收养数量从2005年的3.8万人下降到2020年的1.1万人。鉴于严苛的送养收养法律条款,真正能在民政部门办成合法收养手续的“民间收养”数量较少。与此同时,没有办理民政登记的“民间收养”大量存在。这些民间收养的小孩因不符合现在收养条件上不了户口而处于“黑户”状态,给其入学、生活及以后的就业都带来很多不便。

梁建章、任泽平等专家建议《民法典》修改相关收养条款,放宽收养限制条件,如将被父母虐待和家暴的子女列入被收养范围;如把收养人需“年满三十周岁”改为“年满二十五周岁”;如不再限制收养人“无子女或者只有一名子女”,改为“收养人可以收养多名子女,但应证明收养人具备抚养和教育多名子女的经济能力、健康情况及家庭意愿等,并且个人信用良好。”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