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创新药企、疫苗企业“期中考”不尽如人意。

8月29日,科创板创新疫苗股康希诺(688185.SH、06185.HK)A、H股分别暴跌15.08%、13.5%,双双刷新历史低点,公司A股市值较高点累计蒸发84%。

康希诺中报业绩由盈转亏是股价放量暴跌的主要诱因。8月28日晚间,公司发布2022年半年报,营业收入与归母净利润同比分别下滑69.45%、98.6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再度由盈转亏。

新冠疫苗竞争加剧、产品价格下降是康希诺上半年业绩转亏的主因,而究其根本是公司仍然没有任何一款核心疫苗产品能够支撑为公司提供持续稳定的收入。

无论是上半年日入50元的亚虹医药(688176.SH),还是康希诺的惨淡业绩,其背后反映的是A股未盈利创新药企、疫苗企业的经营困境,即核心产品迟迟不能商业化,基本面无法支撑起高企的发行市盈率,股价大幅破发。

疫苗新星再度转亏

半年报显示,今年1~6月康希诺实现营业收入6.3亿元,同比减少69.45%;归母净利润1223.8万元,同比减少98.69%;扣非后归母净利润-5676.9万元,由盈转亏。今年一季度,康希诺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8221.4万元。

对于业绩下滑,康希诺在中报中解释称,因为全球新冠疫苗接种率增长放缓,疫苗需求减少、产品价格调整及存在减值迹象的新冠疫苗相关存货计提跌价。

2021年,康希诺凭借新冠疫苗业务,实现业绩扭亏,当年度实现营收43亿元、归母净利润盈利19.14亿元,今年一季度续盈1.21亿元。在此之前,康希诺一直处于“烧钱”模式,2018年~2020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1.38亿元、1.57亿元、3.97亿元。

过去一年,新冠疫苗业务或多或少成了康希诺的“遮羞布”。截至6月30日,康希诺的未分配利润仍有8.46亿元,全部由销售新冠疫苗产品贡献。

对于新冠疫苗产品能否为公司业绩带来稳定贡献,康希诺在半年报中直言:目前尚无法准确预计世界范围内新冠疫情的发展趋势和各个国家抵御新冠病毒肺炎工作的最终成效,存在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不可预测的变化致使产品无法继续商业化的风险。“如果因市场环境发生变化,竞争加剧等原因导致存货(新冠疫苗)变现困难,仍面临一定的存货减值压力和跌价风险。”康希诺如此表示。

如今,康希诺核心疫苗产品无法提供稳定收入的经营困境再度被摆上台面。2020年8月,康希诺登陆科创板,合计募集资金52亿元,超募40亿元,公司被视为国内创新疫苗新星。

长期以来,疫苗四大巨头辉瑞(Pfizer)、葛兰素史克(GSK)、默沙东(MSD)、赛诺菲(Sanofi) 共同占据了全球疫苗市场超过 85%的市场份额。

目前,康希诺的产品管线包括针对预防埃博拉病毒病、脑膜炎、新冠肺炎、肺炎、百白破、结核病、带状疱疹等12个适应证的17种创新疫苗产品。截至上半年末,除了新冠疫苗,这17款创新疫苗产品中,有2款预防脑膜炎球菌疫苗已获得药品注册证书、1款预防埃博拉病毒病疫苗已获得新药证书及生产文号,其余13款疫苗产品均处于不同临床试验阶段。

创新药企与疫苗企业的经营困境

科创板的第五套上市标准允许未盈利状态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上市之初,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曾经光环笼罩,享受估值溢价。例如康希诺,公司股价最高价为793.87元,总市值逼2000亿,如今只剩323亿,一年零两个月市值蒸发1700亿。

第一财经记者统计科创板生物医药企业半年报显示,已披露半年报的81家企业中,有8家上半年营收不足1亿元,亚虹医药的营收甚至不足1万元;有21家企业的半年度营收不足2亿元。上述29家企业主要从事疫苗、化学制剂、医疗耗材等业务。

再看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81家企业中,20家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录得亏损,实现盈利的65家企业中,38家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不足1亿元。

目前净利润亏损最高的是迪哲医药(688192.SH),上半年公司营收0元,净亏损3.45亿元,亏损同比扩大15.51%。迪哲医药主营业务从事恶肿瘤和自身免疫疾病领域创新药,目前公司核心产品仍处于临床开发阶段。

今年7月刚刚挂牌科创板的益方生物(688382.SH)上半年同样没有收入进账,净亏损2.25亿元。上市首日,益方生物股价便破发,截至最新收盘日,公司股价报13.14元,较发行价格折价约27%。

也有部分创新药企业的营收呈现逐年增长,却陷入越卖越亏的经营状况。上半年,泽璟制药(688266.SH)实现营收1.05亿元,同比增长148.53%,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49%,亏损2.47亿元。

泽璟制药2020年初登陆科创板,当年实现营收2766.1万元,2021年营收大幅增长至1.9亿元。而公司净利润亏损却逐年加剧,2020年~2021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亏损3.2亿元、4.51亿元。

对于业绩亏损加剧,泽璟制药表示,亏损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随着各项新药研发管线持续推进,多个创新药物处于关键试验研究阶段。泽璟制药还称,多纳非尼片自获批上市销售刚满一年,尚处于市场拓展阶段,仍需持续投入较多的市场宣传和学术推广活动开支。

从估值溢价到跌入深渊,是A股部分创新药、疫苗企业面临的一致窘境。由于核心产品商业化迟迟无法落地,机构资金也耗尽了耐心,选择离场。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9日收盘,科创板生物医药领域97只股中,有36只股价破发,成大生物(688739.SH)、迈威生物(688062.SH)、三生国建(688336.SH)3只股的破发幅度居首,均超50%。

有30只股破发幅度超10%,其中13只大幅破发30%,迈威生物、亚虹医药、百济神州(688235.SH)、汇宇制药(688553.SH)、首药控股(688197.SH)、迪哲医药等创新药、创新疫苗企业的破发幅度居前。

“其实不只是二级市场生物医药被看空,一级市场的投资者有钱也不投,以观望为主。国内的创新药、创新疫苗依然没有形成自己的差异和独特,管线同质化的创新型生物医药公司,很容易被淹没在大量上市企业中。更何况,创新药的商业化过程漫漫,从国家谈判降价到市场准入,若要实现创新药国际化,还需面临不同国家的用药惯、给药频率、医疗制度等多项挑战。”一位生物制药上市公司负责人对记者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