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AI 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渗透,AI 投资工具正成为资产配置中的热门选择。在近日举办的金鼎杯买方投顾资产配置大赛6月榜解析直播中,主持人公众号“丰慧自留地”主理人、“金鼎杯”买方投顾资产配置大赛导师丰丰,特邀嘉宾知名财经博主、公众号EarlETF主理人张翼轸,嘉实财富基金投顾部负责人、“金鼎杯”买方投顾资产配置大赛行业专家周凤等业内专家与6月榜优胜参赛者围绕 AI 工具的实战效果、潜在风险及应用边界展开了激烈讨论,为投资者呈现了一场关于技术与投资本质的深度思辨。

参赛者实战:AI 工具的 "动量策略" 尝鲜

大赛优胜参赛者 "特朗不靠谱" 分享了其借助 AI 工具构建组合的实战经验。他表示,6 月投资中主要通过 AI 大模型筛选近一个月收益率靠前的基金,并结合国家政策、地缘政治等提示词获取推荐标的,最终通过自主调整配比获得了第四名的成绩。这种策略聚焦短期趋势与热点,例如针对创新药、医疗科技等赛道的布局,恰好契合了 6 月市场主线,展现了 AI 工具捕捉 "信息动量" 的优势。

该参赛者透露,其 7 月策略仍将延续这一思路,计划通过 DeepSeek 等大模型汇总新能源、油气等领域信息,再结合自身判断进行组合调整。这种 "AI 初选 + 人工复核" 的模式,成为普通投资者利用技术工具的典型路径。

专家警示:AI 工具的 "有效性边界"

对于 AI 工具的实战价值,权威学者及专业机构人士提出了冷静思考。特邀嘉宾知名财经博主、公众号EarlETF主理人张翼轸指出,当前参赛者使用的 AI 策略本质是 "信息动量" 逻辑 —— 大模型通过抓取近期热门文本信息生成推荐,本质上是对市场情绪的即时反馈。这种策略在趋势延续的行情中(如 6 月延续 4-5 月主线)效果显著,但在市场风格切换时可能失效。

"我们曾测试过主流AI工具,发现其给出的基金推荐常存在 ' 看似正确却偏离实际 ' 的问题。" 嘉实财富基金投顾部负责人、“金鼎杯”买方投顾资产配置大赛行业专家周凤补充道,AI 对基金管理质量、风格稳定性等深层要素的判断仍有欠缺,仅能作为参考而非决策依据。她强调,机构投顾更依赖完整的方法论体系,例如通过五维指标(进攻能力、防御能力等)筛选基金,而非单一依赖技术工具。

张翼轸进一步分析,当前投资者常用的 AI 大模型(如 DeepSeek、密塔等)以处理非结构化文本为主,而金融市场核心的量价数据、因子模型等结构化信息,仍需专业量化工具处理。他指出:"公募基金行业使用神经网络训练量价因子已有多年,真正的 AI 赋能应是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融合,而非单纯依赖文本生成工具。"

争议焦点:工具理性与投资本质的平衡

讨论中,专家们普遍认为 AI 工具的应用需把握 "度" 的平衡。周凤提出,普通投资者可借助 AI 拓宽信息边界,但需警惕 "技术依赖症"—— 投资决策不仅需要数据支撑,更需结合风险承受能力、长期目标等个性化要素。她以机构实践为例:"我们更关注组合给客户带来的 ' 收益获得感 ',这需要账户配置理论、回撤控制体系等底层支撑,而非单纯追逐 AI 推荐的热点。"

张翼轸则从策略兼容性角度给出建议:"动量策略在牛市中高效,但需与价值因子、反转因子结合。例如红利资产与小微盘量化基金的组合,既能通过 AI 量价因子捕捉趋势,又能以价值逻辑对冲波动,这或许是 AI 工具更可持续的应用场景。"

对于普通投资者,专家们的普遍共识是:AI 工具是提升效率的 "矛",而风险控制体系是守住本金的 "盾"。正如 "特朗不靠谱" 在实战中体会到的,大赛对分散投资、最大回撤的硬性要求(如单一行业仓位不超过 30%),恰是对 AI 工具局限性的有效补充。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投资的本质仍是对风险与收益的权衡 ——AI 或许能优化过程,但无法替代人对市场本质的理解与判断。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