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周睿(衡阳师范学院)
“30岁的我开始每天坐轮椅通勤”……最近,“开电动轮椅上下班”的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关注。在不少商家眼中,一些年轻顾客正成为轮椅的潜在购买人群。(7月6日 中国新闻网)
电动轮椅本是肢体伤残者和行动不便人士的代步工具,年轻人腿脚方便,为何开始选择如此新奇的出行方式?是“博眼球”还是“真需求”?实则是无奈之举。原来自7月1日国家关于电动车合规行驶的一系列新规定开始实施后,不少城市纷纷制定相关决策对其进行进一步管控。管控要求下骑电动车上班不再方便反而处处受限,年轻人这才将视线转向了“电动轮椅”这一“交通工具”。这看起来怪诞的场景,也成了属于年轻人的一种“黑色幽默”。
坐轮椅上下班体现的是现有交通方式未能满足市民的日常通勤需求,由此来看,有关部门的决策必然对居民的日常出行带来不便之处。例如广州前不久发布的电动车新规,不仅对改装电动车进行严查,还推出了电动车限时段行驶、不得超速、过斑马线需要下车推行等等要求。这些新规使得骑电动车上下班的年轻人出行成本大大上升。原本骑电动车通勤是为了能在早晚高峰下避开拥堵的车流、拥挤的地铁,如今的各项规定却让其失去了便捷性。无奈之下的打工人于是盯上了电动轮椅。毕竟,电动轮椅不限行、不限速、不用担心堵车、甚至不用戴头盔。
从广州电动车新规发布后的现象来看,政府制定的相关决策与市民的实际需求是存在冲突的。坐轮椅上下班尽管尚未违规,但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还会对交通秩序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实际上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应当关注城市实际情况,考虑到市民的不同需求以及新政策推行的可行性,深入到群众中解决问题,及时调整完善。城市交通问题一直是城市发展规划的重点,如何对城市出行进行管理,便利市民的出行,推动城市发展,这是城市发展决策者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