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下半年,全球铜矿供应大概率保持宽松局面,而海外经济疲弱将继续压制铜消费。在全球铜供过于求的背景下,铜价总体以下行为主。我们预计,伦铜价格运行区间在6900—9000美元/吨,沪铜价格运行区间在53000—70000元/吨。

图为我国进口铜精矿加工费

图为欧美5月CPI同比


【资料图】

[行情回顾]

今年上半年,国内外铜价呈现高位波动态势,振幅相对不大。1月,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优化,投资者对国内经济复苏充满乐观预期,叠加国外秘鲁抗议活动对当地铜矿产生扰动,推动铜价一路上扬,录得今年以来最高点。2月至4月中旬,因国内铜季节性累库,以及欧美银行业风险拖累期铜,沪铜高位振荡,伦铜走势相对较弱。4月下旬至今,在欧美央行鹰派言论,以及国内消费复苏预期未能兑现的压力下,期铜破位下行。5月底,在国内地产政策传闻下,沪铜有所反弹,国内接连降息也推动沪铜进一步走高。截至6月20日,伦铜报8529.5美元/吨,年内涨幅1.83%,最高点为9550.5美元/吨,最低点为7867美元/吨,沪铜主连报68570元/吨,年内涨幅3.49%,最高点为71500元/吨,最低点为62690元/吨。

[宏观面分析]

一方面,高利率拖累海外经济。在海外持续加息的背景下,全球经济衰退压力增加,各国制造业数据不佳。数据显示,美国5月ISM制造业指数为46.9%,已连续7个月萎缩。欧元区制造业活动也急剧萎缩,5月制造业PMI录得44.8%,为2020年5月以来新低。今年一季度,我国制造业在政策提振下一度好转,但随后再度走弱,5月中国官方制造业PMI为48.8%,低于临界点。

从欧美5月的CPI数据来看,欧美通胀持续回落,但鉴于海外核心通胀仍具有黏性,市场认为美联储在6月暂停加息后,7月或再度加息25个基点。而欧洲央行6月如期加息25个基点,7月有可能继续加息,高利率对金属价格施压。

另一方面,我国稳增长政策仍有空间。数据显示,5月我国新增社融1.56万亿元,同比少增1.3万亿元,不及市场预期1.99万亿元,存量同比9.5%,较4月下降0.5个百分点。基于国内经济现状,稳增长政策仍有很大空间,6月央行下调OMO利率和常备借贷便利利率后,又将MLF利率下调10个基点,LPR调降也值得期待。

[基本面分析]

从供应端来看,首先是矿端供应宽松。国际铜业研究组织(ICSG)发布的数据显示,1—3月全球铜矿产量累计为530.1万吨,累计同比增加2.04%。今年,随着海外主要铜矿山新投产及扩建项目放量,预计铜增量约84万金属吨,与2022年相当。

国内方面,1—4月我国铜精矿产量累计为55.78万金属吨,累计同比减少4.67%。而进口矿增量明显,1—4月我国铜精矿累计进口量为875.9万吨,累计同比增加6.7%。整体来看,我国铜精矿供应保持宽松状态,加工费逐步走高。

其次是废铜供应宽松,粗铜存在宽松预期。1—4月我国废铜产量累计为49.85万吨,累计同比增加22.48%。进口方面,1—4月我国废铜进口量累计为62.63万吨,累计同比增加12.29%。整体来看,上半年我国废铜供应偏宽松,铜精废价差多数处于优势线上方。

据统计,1—5月我国粗铜产量累计为415.85万吨,累计同比增加12%。而进口量相对偏低,1—5月我国累计进口粗铜37.43万吨,累计同比减少15.95%。整体来看,一季度国内粗铜供应偏宽松,二季度国内粗铜供应趋紧。不过,随着年内全球粗铜产能释放,下半年国内粗铜供应有望再度转为宽松。

最后是精炼铜产能保持增势。今年,全球精炼铜产能保持较高增速。ICSG公布的数据显示,1—3月全球精炼铜产量累计为6685万吨,累计同比增长7.22%。高利润刺激冶炼厂生产积极性,1—5月我国精炼铜产量累计为464.13万吨,累计同比增加11.87%。

从需求端来看,一方面,铜下游加工企业开工疲弱。今年,国内铜材企业开工逐渐恢复,一季度铜下游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较高增速,但进入二季度后逐渐转弱,不及此前预期。另一方面,传统领域仍待恢复,新能源待发力。从今年铜终端产业数据来看,各项投资及空调、汽车产量不尽如人意,仍需待政策层面发力。

从库存方面来看,目前海外铜库存虽自低位回升,但仍处于偏低水平,而国内铜库存持续去化,也处于低位。

[后市展望]

展望下半年,供应端,全球铜矿供应大概率保持宽松局面,废铜供应也偏宽松,粗铜供应有望逐渐增加,高利润提振精炼企业开工的积极性,虽受装置检修的影响,但下半年国内精炼铜产量预计仍将处于偏高水平。需求端,海外经济疲弱,将继续压制当地铜消费。然而,国内政策影响力度加大,铜消费有望逐渐好转,特别是与新能源相关的光伏、风电、新能源车板块。

在全球铜供过于求的背景下,铜价下半年高位回落概率较大,总体以下行为主,伦铜运行区间在6900—9000美元/吨,沪铜运行区间在53000—70000元/吨。我们认为,后市需要关注国内外政策变化、海外矿端潜在扰动,以及国内消费恢复进度。(作者单位:华闻期货)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