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国家公园作为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成效显著,公园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旗舰物种种群数量得到恢复,已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国自然和文化之美的亮丽名片。

在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1445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崇山峻岭,森林葱郁,所处区域分布有大熊猫、雪豹、川金丝猴、羚牛、红豆杉、珙桐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近年来,成都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科学完善本底资源调查与巡护监测,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新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持续提升城市生物多样性魅力,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科学完善本底资源调查与巡护监测

摸清家底让本底资源了然于心,脚踏实地让生态保护履职于行。自大熊猫国家公园2021年成立以来,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简称“成都熊猫分局”)积极开展本底资源调查,持续摸清片区内生物多样性本底。加强与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开展雪豹专项调查、自然资源专项调查、文化与旅游资源调查,为实施保护计划、制定保护措施及开展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对外合作等提供基础资料、发展方向及科学支撑。

巡护监测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内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保护方式。从分散的自然保护区到成立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共设4个片区管护总站和28个管护站,统一区域内日常巡护和专项巡护标准,划定巡护样线73条,每年开展各类巡护2000余次。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态的基础,大熊猫国家公园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从本底调查到巡护监测,从了解资源到保护资源,只有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才能更好地保护大熊猫,守护“青山绿水”,更好地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

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生态文明建设非一人之责、一己之力。成都熊猫分局通过创新集体资源管理模式、创新生态价值转化,让周边社区居民成为“参与者”“受益者”。

大熊猫繁衍生息的地方气候适宜、草木繁盛、山清水秀、农副产品质量高。成都持续加强片区农副产品标准化管理、品牌化建设,片区内枇杷茶、“川熊猫”竹笋、青城雪芽、宝山古蜀红茶等9个生态产品已首批获得“大熊猫国家公园原生态产品”认证。

成都持续加强大熊猫国家公园入口社区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态产业。走进作为大熊猫国家公园规划重点入口社区之一的彭州市龙门山镇,由政府主导、村集体经济入股、群众自筹开发建设的熊猫香山景区开放当年就成为村民们增收致富的渠道。村民不仅收获就地务工工资、土地租金、项目分红,游客多了,自家种植的蔬菜、水果也成为畅销品。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创新的发展模式陆续吸引多元文旅项目入驻,进一步带动区域发展和农民增收。

森林康养、特色民宿、山地旅游,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通过改革创新让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把绿水青山蕴含的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为金山银山,让绿水青山颜值更高、金山银山成色更足。

创新建立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成都熊猫分局创新建立人兽冲突预警体系和野生动物损害补偿机制,2022年起试点为区域内6万余名居民购买1.3亿元野生动物肇事补偿保险,承保范围覆盖大熊猫国家公园周边社区居民(含游客)人身、财产安全,并开展宣传推广活动,向社区居民讲解理赔标准、报案流程、理赔申请资料及注意事项,累计向当地住户及游客发放宣传折页1.2万余份,截至目前,已完成大小赔付200余宗,实现了野生动物致害损失由政府投保和保险保障,全力保持野生动物保护与农业生产生活之间的平衡。

从生态美、产业兴,到百姓富。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片区正在积极探索一条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数据来源:大熊猫国家公园成都管理分局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