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价飙升十倍,社恐的福音来了吗?莫急,让子弹飞一会儿
(资料图片)
周叶斌
一个做针对社交恐惧症药物研发的生物技术公司宣布三期临床试验结果达标,让股价飙升了12倍。
说到社恐,那当代年轻人太有共鸣了。别看如今社交媒体之发达,巴不得让每个人都时刻处于对社会透明的状态,对社交的焦虑恐惧其实才是很多人阳光美好的社交媒体照片背后,那颗真实的内心。
所以看到这个新闻,不少人估计有“科学终于来救我了”的感受。
只不过稍微查了一些细节后,个人觉得还是别高兴得太早。虽然是三期临床试验成功,但这个药可能离上市还有不小的距离。
新闻里的药叫Fasedienol,也叫PH94B,是一个鼻喷制剂,研发公司是美国加州一个小型生物技术公司,Vistagen。这个药物的机理是和鼻腔中的化学感受神经元结合,通过作用于嗅觉——杏仁核神经回路来缓解焦虑。
这个作用机理和现在用于治疗焦虑症的药物完全不同,也有着一些潜在的巨大优势。比如治疗焦虑的常用药SSRI(选择性血清再吸收抑制剂,如百忧解,也是抑郁症常用药)起效很慢,要几周才会开始起作用。但社恐以及其它焦虑症一样,有时发生会比较突然。比如你突然被公司大老板点名做报告,这会儿要是指望SSRI,那只能指望安慰剂作用了。
理论上PH94B起效会非常快。如果成功,应该能在焦虑症治疗上占据一个非常有用的位置。个人猜测PH94B去做社恐也是因为起效快的特点在社恐里验证起来很有利——先用药,再让受试者进入能引发社恐的环境,整个过程可控,其它焦虑症验证起来会麻烦得多。
PH94B的三期临床试验也确实是如此做的。确诊有社恐的受试者随机分到用药组与安慰剂组。两组人会先在基线状态下做一个5分钟的公开演讲,同时会被询问与焦虑相关的状态问题。在另一次随访中,受试者会先用药,再做同样的5分钟演讲(距离用药间隔20分钟)。两次的焦虑评分做对比,统计差异来确认药物是否有效。
在8月7日公布的代号PALISADE-2的三期临床试验里,70名用药组受试者和71名安慰剂组受试者比,主观痛苦感觉单位量表(Subjective Units of Distress, SUDS)平均分的改善(用药后对比基线)程度显著更好。用药组服药后对比基线SUDS变化的最小二乘均值是-13.8,安慰剂组是-8,两组数据差异有显著性。
那么这是否就证明社恐人的春天要来了呢?关键场合先往鼻子里喷上一点PH94B,人人都能信口开河口若悬河。
这可能还真得等等看。
首先,PH94B是否有效应该还要继续验证。考虑到该药研发过程里发生的一些情况,这个三期临床试验成功还挺难说明问题。
这次公布的试验名字叫PALISADE-2。一看这名字就知道肯定还有过PALISADE-1。而PALISADE-1的设计和PALISADE-2几乎是一模一样,但在去年却公布未达到主要终点。
而且更奇怪的是PALISADE-1试验设计招募是209人,这次公布的PALISADE-2数据只有140人。PALISADE-1失败应该不太可能是人数招募少导致统计效力不足。没有详细对比两项研究,很难判断PALISADE-2的结果是否靠谱。而无论是PALISADE-1还是2,如今公开的信息都非常少(甚至PALISADE-2新闻稿里对终点计算的描述和试验设计中的描述都不太对得上)。
其次,PALISADE-2的试验执行过程也颇为曲折。这个试验本来是要招募324人的。结果今年年初Vistagen看到两个竞争对手的类似药物二期临床失败,就对PALISADE-2的设计非常担心,暂停了招募,找了个独立的统计专家做分析,看看是否值得继续做下去。结果这个专家分析后觉得试验设计不需要改,但Vistagen还是不放心,想做些改动。可从如今公布的结果看,试验设计比如主要终点、次要终点等都没改。整个过程可以说比较离奇。可最后PALISADE-2只有141人,远少于设计的324人,不得不让人警惕。
再者,这次试验只是单次用药。反复用药结果如何还未知。从一些报道来看,Vistagen本身也没打算仅凭PALISADE-2获得上市,而是打算做另一个三期临床试验,研究多次用药下,PH94B的效果。该公司自己估计的向FDA递交新药申请的时间会是2025年,如今离上市还很遥远,存在很多未知变数。
另外非常关键的是这些试验里的受试者都是临床确诊的严重社交恐惧症患者,自我感觉甚至是自嘲社恐,那可不好说是否有效。
最后,Vistagen市值经过暴涨如今也仅为1亿美元。此类小型生物医药企业很容易随着某个新闻出现暴涨暴跌。金融市场的表现和实际药物的作用还是要区别看待。
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都是药物研发上极为困难的方向,又因为与我们的生活关联度高,很多人有切身体验,一有风吹草动很容易引起极高的关注。可越是如此,越需要有理性的分析,不要把遥远的期望当作可靠的现实。
(作者周叶斌,系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遗传学博士,长期从事免疫学研究,目前在药企从事新药研发。本文首发于“一个生物狗的科普小园”微信公众号,澎湃科技获作者授权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