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上课有市场需规范

一些在小区或公园里,圈地上课的培训班越来越多。很多业主或游人对此颇有意见。由于这些场地缺乏保护措施,也容易引发安全事故。


【资料图】

小区车库上体能课

下午,十里堡一小区的立体车库里,冬冬正在上体能私教课。两排车位中间的路面上,跨栏、体能训练绳和多个彩色标志桶依次摆开,圈出冬冬的训练场地。

在教练的指导下,冬冬来回奔跑跳跃,站在一旁的妈妈不时上前帮他擦汗。

“我们是上门私教,帮家长和孩子省时间,只需要找块空地,教练可以把器材带过来上课。”工作人员小王用手机拍摄冬冬训练的小视频,剪辑以后发到社交平台上做宣传推广。见记者咨询,顺势做起了推销,“公司现在做活动,一对一指导每节课400元左右,报课越多越优惠。”

在大屯文化广场,一家主要面向少儿开展平衡车、轮滑、滑板等项目培训的机构,已然将这里当成了校区所在地。广场北侧,机构的摊位格外醒目。大红色的展板上,赫然打出“现场抢购精品专业课程”“扫码立即报名”的广告语。

广场南侧,一名身穿机构工作服的轮滑教练正指导小男孩进行绕桩训练。绿色的轮滑桩一字排开,小男孩小心翼翼地绕行其中。不远处,另一个小男孩则跟着教练反复绕广场练习陆地冲浪。由于多个教练同时上课,他们占领了大半个广场。

北三环东路附近的一个小区里,篮球培训班也开到了社区文化广场的一块空地上。

周末上午,五个孩子抱着篮球过来上课。由标志桶围起来的砖铺场地里,几棵大树立于其中,丝毫没有球场的模样。“前段时间这里修路,我们挪到公园了,现在路修得差不多,就又回来了。”销售人员老刘指了指旁边的挡板,“看见那上面的钩了吗?等练投篮的时候,篮筐往那儿一挂就行。”

隐患

场地缺乏安全规范

大屯文化广场上,一个小姑娘骑着滑板车,穿梭于各个培训场地之间,险些被正在上课的学员撞个满怀。几个大一点的男孩子骑着自行车,不断躲避着地上的轮滑桩,也让不少家长捏了把汗。

“把头盔戴好,别跟他们撞上了。”一名教练急忙提醒学员做好防护。不过,上课的和玩耍的孩子始终没办法完全隔开,受伤风险还是无处不在。

在东坝郊野公园北门附近,圈地上课同样险象环生。广场东侧,一名教练带着10名学员正在练习排球。据教练介绍,学员中有上六年级的,也有初一初二的,由家长攒班,主要为中考体育做准备,每周六上午在这里上课,按课时收费。

“从底线到黄色标志盘那里是9米,脚不要过线,掌根击球,注意高度。”教练站到黄色标志盘处,让学员们逐一尝试发球。地上的标志盘几乎将一条小路堵住,往来行人只能从教练身后的空当通过。

“嘭”的一声,男孩用力击起的排球在空中划过一道弧线,直奔一对老夫妇而来,老两口赶紧躲闪。

“小区、公园及广场的场地、设施不尽相同,本身缺乏安全性和规范性,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北京亿康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宋积虎提到,如果其他市民被撞伤或砸伤,首先应当由肇事者承担责任。如果肇事者是未成年人,则由监护人来承担。然后,再根据肇事者和教练或教练所在公司签订的协议,具体划分责任承担比例。

其实,面临受伤风险的不只是路人。小区车库里,正当冬冬趴在垫子上做拉伸时,一辆汽车突然开过来。司机发现有个孩子,连忙踩了急刹车,在垫子前停下来。

在宋积虎看来,私教往往是个人行为,可能会资质不齐且缺乏管理,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家长给孩子报班时,一定要擦亮眼睛,尽量选择具有正规资质的机构,并签订有效合同。”

提醒

公共场所不可擅用

“小区、公园或广场等免费的公共场所并不能用来开展商业性的培训。”宋积虎提出,小区是业主的公共活动场所,公园或广场是市民的公共休闲场所,把这些地方当成培训场地,容易造成公共资源被少数人占用。

事实上,《北京市公园条例》第十一条也明确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公园的功能,不得侵占公园用地。在调查走访中,记者也从马甸公园的游园须知里看到,要求“任何单位、组织、个人,不准在公园内进行盈利为目的的各项商业性活动。”

依据《北京市体育运动项目经营活动管理办法》,从事体育运动项目经营活动必须“有符合经营项目要求的场地”“有符合技术标准的设施、器材”,同时,经营者还必须“对经营用体育场地、设施、器材定期检查,保证其符合体育运动项目要求”。《北京市体育运动项目经营资质证书管理规定》也要求,申请办理资质证书须提交“体育运动项目经营场地的具体情况及使用权证明”“所使用的器材或设备的种类、数量、质量检验情况及证明”等材料。年度验审则包括经营项目的场地、器材、设备等事项的现状及变化情况。

“对于此类现象,应当及时加以规范管理。”宋积虎建议,如果是在小区内部出现的,可以由物业管理部门出面制止。如果是在公园或广场出现的,可以由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部门依据相关规定予以处罚。《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占用城市道路、人行过街桥、人行地下过街通道及其他公共场所堆物堆料、摆摊设点,影响市容环境卫生。

(部分受访者为化名)本报记者 宗媛媛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