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曹国伟第三次参与敲钟。低调的氛围,恰好呼应微博回港二次上市遇冷的境况。

首先是打新环节,微博之前拟定的价格为388港元/股,经过3天的募集,其每股发售价为272.80港元,较最高价减少29.7%。

来到回港上市首日,微博开盘破发,跌6.09%,报256.2港元/股。截至今日收盘,微博股价未改颓势,报252港元,市值613.10亿港元(约合78.63亿美元)。

回首微博十二年坎坷发展路,2014年赴美上市无疑是其高光时刻,市值也曾一度超过推特。2018年,微博市值到达巅峰的300亿美元,如今其美股市值仅为74.78亿美元,相较高点跌去四分之三。

加盟新浪的22年里,曹国伟参与了无数关乎新浪命运的大事:2000年新浪成功上市,2003年新浪收购广州讯龙、2004年收购深圳网兴,2005年的毒丸计划,2009年微博的创立和微博的“二次崛起”等等。

多次在危机时刻拯救新浪的曹国伟,无疑是新浪的“救火队长”,只是这一次,想要力挽狂澜,带领微博走出颓势,却也是挑战重重。

曹国伟掌舵,全程陪伴微博诞生、突围、二次崛起以及两次上市


微博,脱胎于新浪互动社区部研发两年左右的一款社交产品——“朋友”。

2009年6月,在理想国际大厦20层的第二会议室里,时任新浪首席执行官兼总裁的曹国伟花了两个小时听取这款产品的汇报。

据说“朋友”的内测数据并不差,如果曹国伟选择支持它的公开推广,那么也就不会有如今的微博。

“两个小时没有听明白产品核心卖点”的曹国伟,一度决定终结这款产品。最终,他选择保留“朋友”中的一个模块,交由产品团队精雕细琢。

6个月后,微博横空出世。

仅仅用了一年,微博就收获了一亿用户,一举成为当时中国最为火爆的移动互联网社交产品。

微博的成功,吸引网易、搜狐、腾讯三大门户网站竞相模仿。结局显而易见,在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后,最终以微博的黯然退场,为这场争斗画上了休止符。

然而好景不长,成功突围的微博,很快便遭遇了腾讯另一大杀器——微信的“反击”。到2013年年底,微博使用率较前一年下降了9.2%。

内容变现则是微博面临的另一难题。在最艰难的时刻,顶着“微博将死”的主流论调,曹国伟绝地反击,大胆与阿里达成资本和业务上的战略合作。

数据显示,阿里巴巴在2013年、2014年分别给新浪微博带来4913万美元、1.07亿美元的收入,占微博总营收的比例分别为26%、32%,并帮助微博完成广告社交化、垂直运营领域细分化和网红经济化的转型,成为了名人八卦、重大事件、商业营销的传播渠道。

2014年,微博一反颓势,成功在美上市。

到了2016年,微博全年总营收同比增长45%,达43.83亿元人民币,全年净利润大幅增长180%。在微博的强势推动下,新浪全年营收首次突破10亿美元。微博二次崛起的收效惊人。

如今,虽然成功在港二次上市,但是对于曹国伟来说,何尝不是一个新开始,微博还远远没有到可以让他高枕无忧的地步。

于是在敲钟现场,曹国伟将此次回港经历称为新浪全员的一次创业,是靠着倾尽全力才获得成功。他也不无感慨,“虽然希望多休息一些,但很难停下来,压力和责任会驱使自己继续往前走。”

近九成营收依靠广告,中小企业客户流失


从核心数据来看,微博颓势已经开始显现。

首先是用户增速放缓。2018年-2020年,微博月活跃用户由4.62亿增至5.21亿,这一数据在2021年上半年为5.66亿。而且,在过去三年时间里,微博平均日活跃用户占月活跃用户的比例均维持在43%,未有任何变化。

来源:微博招股书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