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儿童节前夕,抖音和微信不约而同地出手优化升级“青少年模式”。但业内专家指出,在“适小化”改造方面,这些互联网平台仍只是简单“砍堵”,存在过度屏蔽的问题。网络平台没有真正建立属于青少年的独立生态,违背了构建“青少年模式”的初衷。

作为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原住民,当代青少年的学习、生活、成长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如何帮助他们合理、健康、有效地使用网络,既是广大家长所盼,也是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工作的应有之义。但现实中,“青少年模式”的建设应用并不尽如人意。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有91.6%的家长知道“青少年模式”,但设置过此模式的未成年人和家长不到五成,其中有四成家长认为效果不够明显。

究其原因,是长期以来各平台的互联网“适小化”改造,基本上是在“做减法”。即在包罗万象的互联网大内容池里,筛选、屏蔽掉那些不适合青少年看的内容,圈出一个“隔离区”。问题在于,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优质内容本来就很稀缺,且青少年年龄跨度大,不同的年龄段,认知水平、信息需求、兴趣爱好也不一样。经过平台的简单“砍堵”甚至过度屏蔽,“隔离区”中大多是适合低幼儿童的内容,虽然安全健康,却没有营养和乐趣,对青少年缺少吸引力。

我们常说互联网“内容为王”,互联网“适小化”改造也要遵循这一规律。如果在源头上缺乏有效内容和优质产品供给,“青少年模式”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不应视“青少年模式”为层层封锁的“隔离区”,而应是汇聚精彩的乐园和高地;相关部门和平台企业要做的不是“减法”,而应是“加法”;不能被动地等待好内容出现,而要有真金白银的投入,鼓励更多企业和创作者加入青少年内容生产,从青少年的视角出发,量身打造、专门订制优质内容;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需求,进一步优化产品模式和内容呈现方式,提供更精准、更多元的服务,让青少年感到有料、有趣、有用,主动参与其中并传播分享。

正如专家所言,“建立属于青少年的独立生态”才是“青少年模式”的最终形态。全社会应当建立这样的共识:进行互联网“适小化”改造,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和监管问题,必须以更多的恒心和匠心,持之以恒地在互联网领域里耕耘,积土成山、积水成渊,提供更多的精品内容,更好满足青少年的个性化需求。我们有理由相信,当越来越多的好内容被青少年喜爱推崇,越来越多的产品品牌打出口碑和影响力,“青少年模式”一定能更好发挥保护未成年人的作用,真正成为助力青少年成长进步的乐园。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