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策“暖风”吹起,不仅地产股集体上涨,开发商在土地市场上又再度“支棱”起来了。
12月21日,卖地大户杭州进行了第三批次集中供地,今年以来杭州已经历爆火的第一轮供地和彻底冷清的第二轮供地,第三轮成为收官之战,决定着今年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座次。结果最终有24宗地块的溢价率触顶,还需要次日摇号才能决出胜负,这说明杭州集中供地显著回温。
同日,卖地收入排全国前十的中部省会城市武汉,第三轮集中供地也拉开帷幕,33宗地全部成交,土地市场企稳,当天出现了高达117%的溢价率。
杭州七成地块溢价率封顶
第三轮供地中,杭州共推出35宗涉宅地(含1宗租赁用地),总出让面积176万平方米,总建面416万平方米,总起价713亿元,地块封顶溢价率不得超过10%。
经过21日一整天的鏖战,有24宗地块的溢价率触顶,需要在22日进行线下摇号,9宗地块底价成交,2宗地块溢价出让,总成交额已经提前锁定为760亿元。
根据wind数据,在第三批集中供地前,杭州今年所有用途土地出让金收入达到2021亿元,加上第三批次集中供地后,可达到2781亿元,土地出让收入排名有望升至第二位,仅次于上海。
这次集中供地,也成交了今年杭州总价第三高地块——成交价为88亿元的杭腾未来社区地块,由龙湖与浙江交投联合竞得。这块地正是第二批集中土拍中,杭州撤掉的一块地,出让面积为18.1万平方米,容积率3.27,建筑面积59.13万平方米,用途为住宅,起价88.24亿元,楼面起价14923元/平方米。
此外,杭州运河集团以54.38亿元竞得拱墅区运河新城地块,总价位居此次土拍第二。总体来说,央企、国企、头部民营房企是拿地的绝对主角,中铁建、杭州地铁集团、绿城、滨江、兴耀、中交城投等均有拿地。
回顾今年10月第二次集中供地期间,在正式开拍十几个小时前,杭州曾无奈发布撤销土地出让公告,除了10宗竞品质地块因报名不足而“全军覆没”,普通涉宅地块拍卖也大大缩水。
即便今年第一次集中供地局面非常火爆,但事后却发生了退地事件。宋都退地揭开了房企亏本抢地的内幕,宁愿痛失5000万保证金也要坚决退地,宋都甚至把与祥生、宝龙的纠纷吵到了台面上,事件反映出中小房企资金压力的紧张,以及杭州地价创新高背后的“无利可图”。滨江集团(002244)董事长戚兴金在第一次集中供地后公开指出:杭州项目的利润率仅为1%-2%。
因此每一轮集中供地,杭州实际上都在不断调试政策,目前似乎来到了一个地方政府和房企之间能达成平衡的状态。
“杭州的新房市场并不愁去化,第三轮集中供地大家之所以都愿意报名了,主要是因为利润空间回来了,一方面地价、溢价率有所下调,门槛降低;另一方面,部分区域的房价限价有了合理提升。因此,利润测算超过10%,盈利水平很大概率超过今年上半年和去年。”一位在杭州从事房地产的业内人士称。
此前记者了解到,杭州原有新房限价被打破,多个板块限价普涨,涨幅最高的板块每平方米涨了2000元。
港资瑞安165亿重仓武汉
就在同一天,武汉第三轮集中供地也开拍了,21日拍出了33宗土地,成交总金额约409亿元,另外还会有15宗土地安排在三天后开拍。
根据wind数据,截至目前,武汉土地出让金收入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七,为1430亿元,第三批集中供地完成后,今年卖地收入有望破2000亿元,创下新的历史纪录。去年尽管受疫情影响较严重,但武汉全年土地出让金创新高,达到1728亿元,今年已经超过这一数字。
一宗总起价只有701万元的停车场地块备受关注,因为受到了激烈争夺,最终溢价率高达117%,成交价1521万元。
此外,港资瑞安与武汉城建联手(各持股50%),以165亿元的大手笔,拿下武昌区武船搬迁改造的打包三地块,展现了瑞安对重仓武汉的信心。
该打包地块被视为武汉的“王炸地块”,早在去年瑞安便与武昌区签约“武昌湾”项目,因此地块或被瑞安打造为武汉的第三个新天地,性质为商住办混合。
瑞安以底价摘地,楼面价并不高,三宗地块平均楼面价在15000元/平方米上下,四年前周边楼面价即为14330元/平方米。瑞安早在2005年进入武汉,积累了“顶豪”的名号,其打造的武汉天地项目二手房价目前在武汉市场处于天花板位置。对于瑞安来说,新拿地块的利润有很大想象空间。
除此以外,民营房企在武汉土地市场依然保守,第三轮供地还是央企、国企充当主角,创维地产、联投&清能、庙山投资、武汉文投集团、卓尔、黄陂城建投资、葛洲坝(600068)集团、武汉经开投资、东西湖啤酒集团、青山国资等均有收获。
土拍一直被当做楼市风向标,土地是影响城市发展阈值的重要因素,土拍火热程度和价格走势,是判断楼市与板块发展的重要标准。在多个针对房地产的政策利好刺激之际,杭州、武汉两城的土拍明显回温,体现了房企信心回归。
同一天,地产股也迎来了久违的强势大涨,截至12月21日收盘,沪深房地产开发板块涨5.7%,房地产服务、装修装饰、水泥建材等上下游板块也纷纷上涨。中金公司认为,房地产基本面已逐步见底,行业整体信心和预期已在修复进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