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资金活水,增强经济韧,“回血”普惠,为企业卸下包袱……今年以来,一系列金融纾困政策渐次落地。在解决企业融资难方面,加大信贷投放、减费让利、延期还本付息、提高服务效率成为主旋律。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渐好,复工复产正在稳步推进当中,面对企业融资难题,北京地区金融机构如何应对?应在什么地方做“加法”,什么地方做“减法”?银行的思路已经明晰。

做“加法”

金融服务不降级

4月下旬以来,北京地区疫情突发,对部分行业、企业的生产经营以及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造成了较为不利的影响。“疫情发生以来,面签、尽调工作遭遇了不小的难题,为了做到金融服务不降级,我们也在积极进行尝试。”谭卓明(化名)是一家股份制银行零售信贷业务部门负责人,在工作之余他抽空接受了北京商报记者的采访。

疫情期间有部分借款人被封控在家里或外地,针对这类情况,我行优化了作业流程,采用‘非接触’方式确认企业的延期还款申请意愿以及企业目前的经营情况。”谭卓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我行制定的要求是可先行受理借款人延期还款方面的需求,待疫情有所缓解之后,再跟客户进行延期还款申请资料的交接程序。”

早在疫情发生初期,监管层就要求采取切实措施保障企业的稳健运行。在监管的要求下,多家银行也按照“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实事实办”的原则,加码授信政策、贷款产品,竭尽全力畅通金融服务渠道。如,北京银行开辟绿色通道,分别为疫苗生产企业科兴中维和疫情防控科研企业斯贝福快速审批发放贷款6000万元、1000万元支持疫苗和核酸检测设备的研发生产。国家开发银行北京分行向建工集团大兴区公共服务租赁型配套用房应急项目发放2亿元贷款保障急时隔离点建设。广发银行北京分行加大对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医疗器械制造、药品生产、抗疫物资供应等客户的融资支持,2022年以来已为北京当地疫情防控相关行业客户累计批复授信56亿元。

当前,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成果,向好态势持续巩固,面对企业融资难题,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受疫情影响困难行业企业等金融服务的通知》要求,银行机构要及时满足因疫情暂时遇困行业企业的合理、有效信贷需求,鼓励银行机构在受疫情影响的特定时间内适当提高相关行业不良贷款容忍度。

当前已有金融机构落地执行,谭卓明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对外做好风险识别以及风险管控的同时,对内我行也调高了对于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的容忍度,并对小微企业贷款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方面给予优惠补贴,持续扩大普惠金融业务的客群覆盖面和触达范围”。

做“减法”

为企业及个人纾困解压

若说做“加法”是加大对企业的信贷投放、提高服务效率,那么做“减法”就是通过差异化定价、减免收费、延期还本付息等措施,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最大限度让利企业。

5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印发扎实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通知》指出,鼓励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及受疫情影响的个人住房与消费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北京市人民政府6月2日发布的《北京市统筹疫情防控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提到,鼓励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货车司机贷款及受疫情影响的个人住房与消费贷款等实施延期还本付息,简化申请手续、支持网上办理,不因疫情因素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征信记录,并免收罚息。

多家银行也做出了更为细化的方案,零售用户方面,广发银行北京分行发布《疫情期间零售信贷客户延期还款操作指引》,针对符合要求的群体制定了包括调整还款计划、贷款展期、无本续贷、借新还旧等一系列延期措施。盛京银行北京分行也同样对符合要求的群体合理延后还款期限,灵活调整还款安排,对符合条件的受疫情影响客户,按照相关规定对逾期信贷业务的逾期记录进行相应调整。

企业信贷方面,谭卓明所在的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也进行了差异化延期还款安排,比如,特别对于贷款即将到期的业务,可直接采用免还本续贷方式进行操作,帮助企业对于到期债务的无缝衔接。

应延尽延、贷款贴息、加大利率优惠……一系列减负降本的政策红利如同及时雨一般,让诸多企业发展更有后劲。在北京市银行业协会日召开的保供稳民生专场新闻发布会上,多家银行北京分行相关人士介绍了做“减法”为企业纾困解压的相关政策。招商银行北京分行对接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与担保公司推动“创业担保贷”,将融资利率最低降至2.2%,助力企业渡过难关;安银行北京分行1-4月,为客户延期还本付息涉及的贷款本金和利息16.97亿元。

金融机构来说,支持企业渡过难关是首要工作,但如何在保障企业能够“活下去”和银行自身资产质量稳定之间取得衡也为银行人带来新的思考。

谈及具体防风险的措施,盛京银行北京分行普惠金融部负责人介绍称,该行通过供应链金融模式服务核心客户及其上下游小微企业,由核心企业提供信用支持,供应链上相关企业分担资金风险,并通过核心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等数据,从而有效控制风险。也有银行人士透露,已经融合了一些外部数据资源作为授信策略依据,如企业工商信息、纳税信息、涉诉信息、企业过往融资征信记录等,通过建立数据化风控模型的方式降低贷款违约率。

打通服务

助力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

银行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共渡难关,未来才能健康发展。今年初,按照银保监会《关于2022年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工作的通知》要求,已有多家银行执行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不高于各项贷款不良率3个百分点以内”的容忍度、普惠金融类指标在内部绩效考核指标中权重占比达到10%以上多个标准。

北京地区普惠小微信贷规模方面,根据北京银保监局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一季度末,北京银行业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77万亿元,同比增长6.24%,其中中资法人银行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8.29%,增速比各项贷款同期增速高32.42个百分点。

北京市人民政府日印发的《方案》再次指出,2022年普惠小微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线上线下相结合提高首贷补贴办理便利度和覆盖面、落实商业汇票承兑期限由1年缩短至6个月政策,加大再贴现力度助力企业纾困。

在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看来,接下来需要落实落细出台各项金融政策,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推动银行完善内部治理,提升金融经营与风控能力,提升政策传导效率,进一步打通金融机构到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指出,政策方面,部分行业和企业受政策调整影响,信贷需求被抑制,难以释放,呈现出结构的信贷需求不足。金融机构应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在坚持商业可持续和风险总体可控的情况下,适当优化金融资源配置,适度调整信贷制度与流程,加大对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减费让利、纾困解难力度。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落实到具体措施,多位银行业人士指出,应进一步延长贷款期限,减轻企业融资压力;持续开展减费让利,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持续通过金融科技手段、数字化手段破解支持实体和服务民生的难题,通过多样化金融产品来匹配相关企业的融资需求。(记者 宋亦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