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以来,万物皆可“元宇宙”,数字藏品成为了热捧的新兴赛道,商业银行也成为其中的重要参与者。不过值得关注的是,5月29日,北京商报记者调查发现,相关概念的火爆也让“黄牛”贩子盯上了这块蛋糕,一些“黄牛”将收购银行数字藏品作为“噱头”宣传,实则是诱导用户为其推荐的交易台拉新揽客。在分析人士看来,此类行为很可能是诈骗台的“马甲”,用户需要对此保持警惕。银行方面也应保障数字藏品具有唯一标识,不可篡改,不支持向第三方二次转移,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价格炒作、有偿转售等违规行为。

多家银行纷纷试水玩“时尚”

当下,数字藏品风头正盛,亦成为各路资本探路布局的方向。北京商报记者梳理发现,目前包括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地方银行均对数字藏品有所布局。

梳理各家银行发布的数字藏品产品可以发现,多以字画艺术品、卡通形象形式出现。例如,西安银行推出的《纳福虎》头像数字藏品,围绕虎年题材绘制的插画艺术作品《纳福虎》铸造而成,共包括五幅:福、禄、寿、喜、财,分别代表对幸福、事业、健康、喜庆、理财五个方面的人生希望,收藏者可自行设置为手机银行头像、微信头像。

中原银行日推出的纪念版数字藏品“中原银行原小虎”,在虎年生肖形象的基础上,融入中原地区传统文化和旅游元素,总发行量为2022个,其中含有186个隐藏款。

从使用来看,银行推出的数字藏品仅供访问、学、研究、欣赏、展示和分享等非商业目的使用,意在增加自身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每个数字藏品具有唯一标识,不可篡改,不支持向第三方二次转移,也不具备支付功能等货

在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看来,当前银行推出的数字藏品更多只是区块链技术和线上艺术品的结合,从技术上来讲没有更多的创新,区块链技术能够结合的场景都可以做类似面向C端投资者的产品,价值不好衡量。

正如易观分析金融行业高级分析师苏筱芮所言,目前银行对数字藏品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共是小规模的试水,且多注重作品的原创以及跟本行特色的结合;差异则体现在拓客路径,以及具体的交易渠道或是与外部第三方的合作渠道等。

“黄牛”借银行数字藏品炒作

数字藏品是银行布局“元宇宙”的又一大尝试,也是银行数字化转型升级的又一体现。尽管当前包括国有大行、中小银行在内的银行业,都对数字藏品的探索表现出了积极布局的态度。不过,北京商报记者日调查发现,市场上已经有身份不明的人士,借收购银行数字藏品为名,为交易台揽客。

“潜力巨大、升值空间高,收购各类银行数字藏品”“三位数收购银行数字藏品,有需求的私我”。5月29日,北京商报记者在不少社交台发现,一些“黄牛”贩子在公开收购银行发行的数字藏品,并用升值空间大、盈利空间高等话术吸引数字藏品持有者前来围观。

对持有者来说,将手中的银行数字藏品进行出售为何会换来巨大收益?是投资机会还是陷阱?北京商报记者随机联系到了几位“黄牛”进行询问。“收购银行各类数字藏品,画作、艺术品每张50元,普通图片一张30元。”一位“黄牛”介绍称。另一位“黄牛”开出的价格为,“银行数字藏品不分类收购,一张的价格都是50元。”

银行的数字藏品大多为免费领取,且具有不可篡改、不可分割、不可复制、永久存储等特点,出售之后如何进行二次售卖?面对北京商报记者的咨询,一位“黄牛”道出实情,“收购银行数字藏品就是吸引用户的方式,最主要的是要推荐我们马上新上线的数字藏品交易台”。

在“黄牛”的引流下,北京商报记者注册了一款数字藏品交易台,该台展示了多款数字藏品信息,售卖价格在9.9-39元左右,用户需要填写姓名、身份证信息、绑定银行卡才可以参与交易。“邀请20名新用户完成实名注册就可以得到回收藏品的费用。”这位“黄牛”介绍称。

另有多名“黄牛”的操作也大同小异,均将收购银行数字藏品作为“噱头”宣传,实则是诱导用户为其推荐的交易台拉新揽客,大多数“黄牛”提供的注册链接均为网页版本,并未有实际应用程序可供用户下载。北京商报记者实测多个台后发现,在注册和购买一整个流程中无一例外,用户均要向交易台提供身份证、手机号、姓名、银行卡等个人信息。在实名认证成功后,交易台便会为用户提供数字藏品的交易以及转卖服务。

苏筱芮表示,此类“黄牛”交易行为最终指向的是疑似非法台,这类台并未在正规应用市场中上架,并且缺乏与运营主体相关的重要信息展示,很可能是诈骗台的“马甲”,用户需要对此保持警惕,不轻易输入自己的银行卡号、身份证信息,以免招致后续信息泄露乃至资金损失的风险。

“‘黄牛’此类收购行为也是为了炒作,因为有利可图。”王蓬博直言,一方面吸引用户和流量,只有让藏品流动起来才能赚取利润,而“黄牛”现在成为了其中的一个方式;另一方面用户数字藏品是否能够带着金融产品的属进入二级市场存在争议,还有可能泄露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最主要的是炒作数字藏品本身就具有很大的风险,用户更应该谨慎。

后续金融场景拓展仍有待探索

在元宇宙概念火爆的当下,数字藏品风头正盛。苏筱芮表示,“数字藏品首先要界定其属,究竟是按照金融的路子,还是电商的路子去管,界定其属之后才能够有的放矢,出台针对的监管规定。但不论如何,此类业务都需要建立起相应的消费者资金保护机制,不能使这些资金随意被机构扣押、挪用”。

“当前数字藏品主要聚焦的价值还是收藏,具有一定的资产属,后续是否能在银行的探索下在金融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仍有待观察。”苏筱芮说道。

此外,由于数字藏品市场目前尚处发展的初级阶段,仍面临较多不确定风险。已有多家银行表态称,每个数字藏品具有唯一标识,不可篡改,不支持向第三方二次转移,坚决抵制任何形式的价格炒作、有偿转售等违规行为,并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一位股份制银行人士也提醒称,“银行推出的数字藏品可以用来分享、收藏,不能进行二次出售和贩卖”。

“数字藏品作为NFT(即‘非同质化代’)中国化的有益尝试,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真实需求。”王蓬博告诉北京商报记者,未来机构仍需注意要坚守合规底线和行为红线,严格遵守信息技术、数据治理、金融监管等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记者 宋亦桐)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