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内成品油价迎来2022年内第八次价格上调。据国家发改委通知,5月16日24时起,每吨汽油上调285元,每吨柴油上调270元。

油价上涨直接催升了燃油车用车成本,同时推动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升温。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2年1~4月,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累计销量31.5万辆,同比增长170.3%,增速已超过纯电动车。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混合动力汽车市场增速较快,是产业竞争带来的结果。同时,国家对于乘用车油耗管控的升级以及油价的走高,也进一步推动了混动车型的市占率提升。从目前来看,混合动力汽车产业还处于蓄势发展的阶段。

中信证券研报指出,当前,我国混动汽车市场已逐步过渡到消费驱动阶段。长期来看,混动汽车销量有望在2025年达到400万辆,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占比30%。混动车型渗透率快速上升背景下,产业链相关公司有望持续受益。

自主车企集体发力混动技术

在“双碳”目标驱使下,汽车产业向节能与电动化发展的方向进一步明晰,而随着《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的发布,此前在国内市场并未被高度重视的混动汽车也迎来了“小阳春”。

按照上述文件的规划,到2035年,中国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各占一半。其中,混合动力将作为最重要的节能技术在汽车领域推广,传统能源动力的乘用车将全部替换为混合动力车型。

在此之前,在混合动力领域,丰田、本田、日产以及现代汽车等日韩企业占据了较大的先发优势,中国车企在混合动力领域的投入还相对有限。

丰田混动车(供图:郑宇)

相关数据显示,过去7年中,全球混合动力汽车产量增长近3倍,全球各主要车企均计划在未来五年大幅提高了混合动力系统的研发投入。

近年来,随着国内各项支持混合动力汽车政策的推出和落地,自主车企集体加大了在混合动力领域的技术投入。

制表:韩忠楠

天风证券研报指出,由于完全实现纯电动化的周期较长,而政策法规对燃油车排放及能耗的多重限制日益严苛。因此在一定时期内,混动车型将逐步成为市场的主力。其中,自主品牌有望提高在混动市场的占比,重塑市场格局。

混合动力是一种区别于传统车辆的新能源车辆技术,通常意义上是指油、电混合动力。目前,混动车型拥有轻混、油电混动、插电混动和增程式多种动力单元。

其中,奔驰的C级车型采用了48V混动系统;而丰田双擎系列、本田锐·混动系列车型则采用了油电混动系统(HEV);比亚迪、长安汽车、奇瑞汽车、长城汽车的混动车型均采取了插电式混合动力系统(PHEV),即车辆保留充电插口,可外部充电。车辆可用纯电模式行驶,待电池电量耗尽后再以内燃机为主的模式行驶,并适时向电池充电。而理想ONE、问界M5则采用了增程式系统,即车辆全部依靠电能驱动行驶,发动机不参与驱动车辆,当电池组电量不足时,车内发动机启动,利用发电机为动力电池充电。

据悉,按照混合动力驱动的动力传输路线划分,混动系统的架构具体分为串联式、并联式和混联式3种。2021年起,国内的自主车企纷纷围绕着混动系统的架构进行创新,推出自研的混合动力技术及品牌。

例如,长城汽车的柠檬混动DHT、比亚迪的DM-i超级混动技术、吉利汽车的雷神动力系统、长安汽车的蓝鲸iDD混合动力系统、奇瑞的鲲鹏DHT和广汽传祺的钜浪混动等。

自主车企集体发力混动技术,透露了各个车企对混动汽车市场前景的信心。魏牌CEO李瑞峰表示,2022年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预计会达到25%以上,市场规模达到500多万辆,其中PHEV在整个新能源市场的占比会提升至20%以上,这意味着PHEV市场会有百万辆市场规模。

崔东树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从目前自主车企的表现来看,头部几家汽车企业在混动领域还是有些技术优势的。综合判断,未来混动市场会有比较不错的市场空间,当下正是企业做好技术储备和产品发力的关键时期。

混动汽车市场快速升温

分析人士指出,自主车企集体发力混动技术,除了与节能减排的大趋势有关,还与混动汽车市场可预期的市场前景有密切联系。按照《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的规划,未来10~15年内,新能源汽车将逐渐成为主流产品,到2035年,传统能源动力乘用车将全部转化为混动动力。

面对如此可观的市场前景,多数车企开始选择将核心资源聚焦于混动领域。今年4月,比亚迪宣布计划从2022年3月起,停止旗下燃油汽车的整车生产业务。未来,比亚迪在汽车板块将专注于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车型的业务。

今年1~4月,在多数车企饱受供应链压力被迫减产停产时,比亚迪销量却逆势增长,在3、4月份的单月销量均超过10万辆,这其中混合动力车型的销量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供图:赵乃育

数据显示,今年4月,比亚迪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销量4.8万辆,同比增长超4倍。1~4月,比亚迪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累计销量18.96万辆,同比暴涨699.91%,销量增速已超过纯电动车型。

国联证券分析称,近期,在油价上涨的背景下,比亚迪的混动车型得以发力,使用成本优势进一步凸显。

崔东树也认为,油价上涨是推动混动汽车市场在近期快速升温的重要原因。

日前,国内油价进行了2022年内的第八次价格上调,每吨汽油上调285元,每吨柴油上调270元。在本轮调价后,全国大部分地区92号汽油将达每升8.7元左右。

在这样的背景下,既可以直接用电动驱动又能节油的混动车型自然会吸引到更多的消费者。不久前,丰田汽车的一位高管就曾公开发声,由于油价上涨,公司预计混合动力车的销量将在全球范围内增加。

事实上,目前在中国市场,混合动力车型市场的升温已非常显著。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今年4月,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共销售6.8万辆,同比增长94.1%;1~4月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累计销量31.5万辆,同比增长170.3%,增速已超过纯电动车。

在全球能源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汽车产业的新能源化趋势更加明显,尤其是电动车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电动化所需的上游原材料趋于紧张,价格成本上涨,同时下游的电池原材料回收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这将给混动车型带来一定的市场空间。”新能源汽车行业独立研究员曹广平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混动车型市场将迎来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即上升期、窗口期和延长期。

曹广平表示,在原材料成本逐渐上涨的情况下,搭载大型电池的纯电动车成本普遍会高于混动车型,因此在这个阶段混动车型的成本会占据一定优势,销量也会有所提升,这是其发展的上升期。而在电池技术取得大幅度提升前的这一段时间,则是混合动力车型市场升温的重要窗口期。后续,即便是纯电动车的电池技术有所提升,成本下降,混动车型也可以在抢险、救护、军用等特殊行业进行使用,其发展是具备一定的延长期。

华西证券判断,混动车型兼具低使用成本与长续航 ,在非限牌城市对燃油车替代需求有望快速增长。

另有业内人士判断,与电动车相比,混动车型最核心的优势并不在成本方面,而是体现在基础配套方面,在电动汽车充电设备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混动车型既是实现汽车产业低碳化发展的有效解决方案,又是满足消费者用车便利性的优质选项之一。

基于上述原因,长江证券预计到2025年,国内混动车型年销量或将超过635万辆,市场空间巨大。

降低成本是规模化发展的关键

尽管混合动力车型的市场前景已非常确定,但业内关于混合动力车型在市场中的定位却始终争议不断。有业内人士认为,混合动力车型仅是过渡方案,最终还是要靠纯电动车型;另有业内人士认为,混合动力车型的推广是我国汽车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它不仅会与燃油车有较长的共存时间,还将很好地覆盖那些纯电动车不易推进的市场。

供图:盘达

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从我国各地区发展不均衡性、地理环境差异、地方政策不同以及消费水平分化等多方面综合因素来看,新能源汽车呈现多元化技术路径仍将是我国汽车行业和市场发展的主要特征。混动车型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一个重要分支,绝不是过渡型的方案。如果继续用过渡性的思维评判混合动力技术,不仅会对中国汽车企业的创新产生不恰当性的引导,阻碍新技术的研发,还会给消费者和市场形成不恰当的导向。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董扬认为,未来混动汽车的覆盖率将会超过纯电及燃油车,成为应用最广的技术。

在发展路径如此清晰的前提下,如何提高混合动力车型的市场份额成为车企最关注的问题。

崔东树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当前的混合动力市场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要想迎来爆发式的增长,首先需要车企进一步进行技术提升,通过技术上的创新来实现成本上的降低,通过更好的性能、更优秀的性价比,混动车型才有机会抢占更大的市场“蛋糕”。

“从产品层面来看,目前10万~20万元的价格区间内,纯电动车型受制于成本限制,在续航和配置上普遍不如同级别的混动车型。”一位从事汽车经销的业内人士告诉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预计混动在这个价格区间将成为燃油车和纯电动车最有力的竞争者。同时,如果越来越多的混动车型能够实现与燃油车价格持平,它对燃油车的替代速度会更加显著。

据了解,目前围绕着混合动力技术,多数车企都在集中力量进行技术创新,以此降低企业的综合成本抢占市场份额。

例如,比亚迪的DM-i混动系统已经实现了外供。今年4月创维汽车发布的混动SUV创维HT-i,就首度搭载了比亚迪DM-i混动系统。海通国际证券分析称,创维的举动正式拉开了比亚迪DM-i技术外供的大幕,也将进一步巩固比亚迪混动技术的市场影响力和领先优势。

近期,有消息称,雷诺汽车公司正在研发一种新型混动技术,通过电力和氢能进行混合驱动。其中短途可使用电力驱动,长途则转为氢能。按照规划,雷诺将从2030年开始将这种混合动力系统投入使用。

业内人士判断,混合动力汽车商业化发展20多年以来,由于不同国家和企业在战略规划、政策以及市场等层面上的差异,全球各车企在混合动力具体的技术路线上纷繁多样,但近年来主流的方案已逐步聚焦。如各个车企能在此领域进行进一步的技术突破,混动动力汽车的市场空间将更加广阔。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