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根据IMF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四季度,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货币构成(COFER)中占比为2.79%,较三季度上升0.12个百分点,连续第八个季度增长,为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维持全球第五大储备货币地位。

储备货币是指作为非本国官方外汇储备资产的货币。美元和欧元仍为全球最主要储备货币,但2021年四季度,美元份额下降0.4个百分点至58.81%的历史最低,欧元、英镑、加元、澳元等货币的份额则小幅增加。

实际上,自1999年全球外汇储备公布至今,美元储备货币占比从70%以上一直不断下降,至今已累计减少12.38个百分点,各国的储备管理机构均在不断寻求多样化的储备资产来代替美元。包括人民币在内,一些过去只在储备货币功能上发挥较小作用的货币资产也在逐渐被重视,如加元、澳元等份额已经较大的货币,以及新加坡元、韩元等新兴市场国家货币资产。

储备货币的选择有其特有的条件,包括该货币的市场流动性、投资回报率以及主权机构的储备管理能力等。相对应地,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发达水平以及金融发展水平是选择该国货币成为储备货币的基础条件。一般来说,储备货币的地位与东道国的经济实力密切相关,但并不成比例,因为储备货币的持有部门不是私有部门而是中央银行等政府部门,安全和稳定是储备资产的重要属性。

储备货币和其他货币的选择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在于其具备很强的“国际货币惯性”,表现为该货币一旦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其货币外部交易网络和规模效应逐步形成,即使未来该国经济实力和货币地位不匹配,只要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存在,其转换成本就会增加,投资者不会轻易转换货币。美元和欧系货币自储备货币诞生起,就占据了较大的份额,而美国和欧元区仍是全球经济最重要的经济体,美元和欧元在经济活动和贸易中有着天然的优势,其他货币要取得储备货币份额的增长,面临很大的转换成本。

值得关注的是,政治因素在储备货币的选择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例如19世纪英国的殖民扩张极大促进了英镑在外汇储备中的使用;二战后的国防协议令日本、德国等国家保持着较高的美元储备。外交、战争、国际地位等因素均能令储备货币地位出现变动。

各国储备资产多样化的需求令美元的地位持续下降。目前,中国在全球的经济地位无法撼动,人民币资产的稳定且较高的回报率明显增强了人民币作为官方储备货币的吸引力。同时,中国也持续通过多种方式推动人民币在贸易、投资以及计价领域的国际使用,令更多国家考虑并采用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进行交易和储备。人民币也因此实现了在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地位的温和上升。

(作者系中国建设银行总行金融市场部研究员)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