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在“东数西算”这一国家超级基建工程启动的背景下,如何将现有电网基础设施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充分融合,打造输出电力、算力的新型融合基础设施是关键。
(文丨本报记者 韩逸飞)
2月18日,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的若干政策的通知》提出,加快实施大数据中心建设专项行动,实施“东数西算”工程。
据悉,我国将加快建设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8个国家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并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东数西算”被认为是继南水北调、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之后,我国在新时代格局下迎来的最新基建大工程。
业内人士表示,这8大枢纽,10大集群内,东西分布均匀,多数恰好已是第一批、第二批电力现货结算试运行地区。随着电力市场化推进到现货实时结算阶段,新能源消纳,尤其是跨省跨区资源调度将完全依托于电网算力。
助电网算力再升级
江行智能联合创始人邵俊松表示,“东数西算”是将我国东部沿海区域的数据计算需求,交由内陆区域的数据中心去处理,但有些实时性较强的数据计算仍要留在数据产生的附近进行处理,因此,除了西部地区的大数据中心外,国家还规划了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区域的大数据中心。
“在此基础上,各类行业数据将会集中落地在这类大数据中心。电网数据中心也将随着国家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的建设而快速扩大,电网各部门业务数据汇聚将更为便捷,算力的提升也会引导数据价值的体现,从传统的部门业务数据挖掘转向跨部门乃至跨行业数据的多维分析,从而产生更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邵俊松认为。
沙利文大中华区咨询总监徐彪告诉记者,在“东数西算”这一新时代国家超级基建工程启动的背景下,如何将现有电网基础设施与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充分融合,打造输出电力、算力的新型融合基础设施是关键。
他认为,未来电网在保障输送电力的同时,将更充分融合支持算力发展需求。不仅电网的算力将大幅提升以满足“东数西算”的需要,同时,电力即算力,电力的分布式生产和消纳、远距离大规模的电力输送等功能形态,都可以同步加载算力资源,实现资源复用与时空优化。电网的核心枢纽功能将在“电力+算力”时代得到进一步丰富,电力+5G、电力数据中心对外服务等利用模式可充分响应用户对电力和算力的双重需求,重构能源基础设施的功能与价值。
将引爆新一轮电网投资
事实上,算力之于信息时代,犹如电力之于工业时代、水利之于农业时代,是信息时代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经过“西电东送”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张全球能源配置能力最强、高压输电线路最多、安全运行水平最高的电网,正向全面建设能源互联网的方向大步前进。
邵俊松提出,在规划的8个国家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中,有3个是需要电能输入地区,例如成渝有季节性的电能输入需求。这些数据中心的电能消耗,必然引起电力供应能力的新需求,引爆一轮围绕数据中心的电网投资。
他认为,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下,鉴于新能源电站的主要布局位置,围绕数据中心布局的电网投资重点必然是跨区域输电网架的建设。特高压将有助于形成点对点的电能传输,有利于电网投资收益的最大化,因此,围绕国家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的特高压建设必然会和数据中心建设同步加速,形成互动和联动效应。
徐彪认表示,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进程来看,适度超前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国家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数字经济、电力新能源都是适度超前建设的重点基建领域。特高压作为“东数细算”的重要支撑,叠加数字经济和电力新能源的双重使命,是基建适度超前建设的主战场之一,预计“十四五”期间的建设计划将加快落地,为满足“东数西算”的电力运输,特高压在原有基础上需增加近70%。
促进电网多方面转变
众所周知,数据中心是电能消耗大户。邵俊松认为,在建设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背景下实现“东数细算”,必然会引发电网的多方面转变。
在邵俊松看来,首先,数据中心类型负荷的空间转移,将有利于西部地区的清洁能源消纳;其次,数据中心的配套可再生能源电站和储能电站的建设,必然会引发新一轮的电力基础设施的建设;最后,数据中心在线负荷具备空间转移特性,离线负荷具备时间转移特性,两类负荷都可参与需求侧响应市场。数据中心负荷还具有短期和中长期的可预测性,能从电能量市场、容量市场、需求响应市场、辅助服务市场等多方面获利,必然会作为重要力量参与到电力市场交易中,助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徐彪表示,随着“东数西算”工程持续推进,8个国家级数据中心枢纽节点加快建设,数据中心用电需求将大幅增加,西部省份的风电、光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本地消纳规模将大幅提升,有助于提高绿色能源在数据中心的使用比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徐彪认为,随着电力市场化持续推进,逐步进行现货实时结算,新能源消纳、跨省跨区资源调度等关键问题的破解有赖于电网算力的发展。电力现货运行常态化,对电量结算的算力和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东数西算’工程顺利推进,离不开以电网为核心基础的电力市场化改革所塑造的良好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