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创始团队准备从港股撤出,去科创板上市。”一位生物医药企业创始人这样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这名企业创始人士说,公司原本计划今年在港股上市,各项准备计划齐全后,由于“能融到的钱实在太少”,核心团队有了改变上市地点的想法。

“融资量确实不理想,除非那些特别着急用钱的公司,现在在港股上市确实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港股市场发行价再低都有可能破发,部分投资者离场,导致融资量进一步变小。”某私募基金合伙人说。

以9月29日在港股IPO的万物云(02602.HK)为例,面向香港个人投资者配售的股份数虽然只有1167万股,但认购率却只有0.82倍。

在这种情况下,有观点认为,如果越来越多企业放弃在港上市,港股流动无疑会进一步弱化,吸引力也会暂时削弱。

但和玉资本MSA创始人曾玉却给出了完全相反的看法。她认为,港股市场中不仅有18A《生物科技公司》章程,即允许没有收入、没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港交所期计划新增的18C章程方案,可大幅降低硬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的营收门槛,让从人工智能、芯片,到自动驾驶汽车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公司都符合上市条件。

“无论生物科技还是核心科技企业,香港市场都开了大门,给市场充足信心。”曾玉说。

IPO融资体量、规模同步下滑

“今年生物医药总体表现不佳,尤其是港股市场,IPO难得高估值。A股因为政策鼓励,估值相对较高,企业转赴科创板,可能有一定普遍。”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丁臻宇说,今年上半年,港股IPO数量、融资额分别减少43.78%、90.79%。在这样的市况下,赴港IPO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数据还显示,今年上半年,港股仅有26家企业IPO,较去年同期的46家减少43.48%;IPO募资金额仅为197亿港元,较去年同期的2143亿港元大幅缩减90.79%,创五年来IPO发行规模的新低,募资超过1亿美元(约7.84亿港元)的IPO项目仅有11家,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

SPAC是港股上半年IPO的亮色之一。自今年1月港交所正式引入SPAC机制以来,上半年共有12家SPAC公司递交了招股书;其中Aquila Acquisition作为首家递表的SPAC公司于3月18日成功上市,募集资金10亿港元;Vision Deal于今年6月10日成为第二家香港SPAC上市的企业,集资额10亿港元。

对已经在港上市的公司来说,居高不下的破发率也是颇为头疼的问题。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李名金说,截至今年8月,港股共有48家公司完成IPO,但破发概率超过80%,低迷的市场表现让不少准备赴港上市的企业和投资者打起了“退堂鼓”。

9月29日,备受市场关注的万物云(02602.HK)正式登陆港股。此次万物云IPO发售价格原定为47.1~52.7港元/股之间,拟全球发售1.167亿股。最终发售价为每股49.35港元,募集资金约57.59亿港元。

虽然发行价高于原定最低价,但认购却出现了不足。其中,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国际配售1.05亿股,获得3.3倍超额认购,面向散户的香港市场配售1167万股则认购不足,仅录得0.82倍认购。截至中午收盘,其股价下跌4.76%至每股47港元,最终报收于46港元/股。

二级市场日子也不好过

IPO数量、融资规模下滑,港股二级市场基金经理的日子也不好过。

3月15日,恒生指数录得2015年7月9日以来最大单日跌幅,盘中最低下探至18235.48点,创2012年6月6日以来新低。通联数据显示,2月18日以来,截至3月15日收盘,18个交易日内恒生指数累计下挫25.72%。

“我们已经准备抄底港股了,本次恒生指数跌幅仅次于2008年。很多公司股价已下跌80%。此时在港股中寻找一些基本面优质的企业做价值投资,已经具备条件。”某私募基金合伙人当时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时至今日,他所抄底资产的回报表现却“并不乐观”。9月22日,港股低开后进一步下探,恒生指数一度跌破18000点,最低一度跌到17965点,跌幅超过2.5%,创出十年多以来新低。

港股跌跌不休,遭受损失的绝不仅仅是上述私募基金,一众重仓基金净值也一路下滑

通联数据显示,截至9月29日收盘,重仓美团(03690.HK)的48只公募基金(投资美团的资金占基金净值比超过5%)今年以来均回报率—24.38%;重仓腾讯控股(00700.HK)的39只公募基金(投资腾讯控股的资金占基金净值比超过5%)今年以来均回报率只有—21.94%;重仓快手—W(01024.HK)的13只公募基金(投资快手的资金占基金净值比超过5%)今年以来均亏损27.62%;重仓药明生物(00700.HK)的18只公募基金(投资药明生物的资金占基金净值比超过5%),今年以来均回撤更是达到28.35%。

重仓港股且今年以来录得大幅亏损的基金,一部分已在二季度进行了调仓换股,另一部分仍坚持自己的判断。

比如年内亏损达到39.07%的华泰柏瑞亚洲领导企业混合(QDII)的基金经理何琦认为,稳经济板块今年的胜率和赔率都好于成长股和赛道股,但港股“并不认账”。不过他们坚定认为,回报的转好只会迟到而不会缺席。

年内亏损达35.5%的工银香港中小盘(QDII)人民基金则在二季度调仓换股,减持了生物医药和美国科技板块,加仓了互联网和消费等板块。该基金主要投资于在香港及其他境外证券市场交易的中小盘中国概念股,而根据基金合同,投资于香港上市的中小盘中国概念股票的比例不低于非现金基金资产的80%。

部分企业转投新交所?

一级市场融资额度、融资项目数量双双下滑,二级市场股价跌跌不休,部分回流的中概股已选择在新加坡上市。

新交所行政总裁罗文才(Loh Boon Chye)在接受媒体访问时称,继蔚来汽车5月份在新加坡二次上市后,其他公司可能会效仿。如果市况正面,一些中概股将会上市融资。如果市况不佳,一些中概股可能会在新加坡二次上市。

7月22日,新加坡交易所与纽约证券交易所联合宣布,签署一份概述协议条款的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就企业双重主要上市事宜开展合作。

此外,双方还协议开发新的ESG产品和服务,支持新交所和纽约证券交易所附属公司ICEData Indices的指数产品开发,探索推出新的ETF产品。

罗文才表示,协议允许已上市的公司,如果愿意,可以考虑在另一个海外交易所上市。

那么看上去吸金效应暂时减弱的港股有可能被新交所“截和”吗?

“在亚洲金融市场,无论从交易总量到流动,港交所仍然处于最领先地位,没有第二个交易所可以跟今天的港交所媲美。”曾玉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太盟投资集团执行董事长单伟建也持类似看法。他认为,虽然港股市场目前暂时低迷,但新加坡市场对于港股市场的冲击力并不大。

“香港的市场规模毕竟比新加坡要大得多,能够在香港市场上市的,一般不会到新加坡去上市。”单伟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在一批专业人士看来,从下半年开始港股市场已慢慢浮现了部分积极信号。

李名金认为,8月以来,香港IPO市场共有48家公司上市,其中7月份共有16家。同时,港交所不断完善上市规则,年来中概股回港上市、内地企业赴港上市已募集数百亿美元资金。尤其今年8月份,中国中免在港IPO筹资达21亿美元,排在当月亚洲地区IPO募资第一名,证明吸金力不减。

第一财经此前曾报道,港交所正在讨论大幅降低硬科技公司在港上市的营收门槛,计划新增一个新的18C章程方案,以让从人工智能和芯片到自动驾驶汽车和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公司符合上市条件。港交所最快可能于本月征求公众意见,并计划在年底前敲定该计划。

这是港交所继2018年进行“25年来之最大变革”之后,再一次对港交所上市制度做进一步的优化。

“随着期港股的走强以及支持政策的出台,包括进一步放宽和降低第二上市门槛,拓宽了双重主要上市的接纳度,有利于进一步吸纳优质中概股和增强投资者信心,港股下半年或有望恢复上市活力。”一位专注于港股一级市场的投资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