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全球半导体芯片供需失衡,“缺芯潮”导致的产品涨价,以及部分产品供不应求的情形下,国产半导体芯片厂商的业绩表现水涨船高。

在刚刚结束的4月份,A股市场2021年年度报告披露完毕,47只半导体股、73只芯片股2021年净利润增速,中位数分别达到117.84%、89.55%,比2020年的63.15%、50.72%明显提升。

进入2022年第五个月,全球芯片整体供应链紧绷的现象依然存在,但部分环节及细分领域的正常化迹象明显浮现,部分产品价格已逐步回归理

缺货、涨价的状态“降温”,叠加下游应用行业的发展需求差异,今年一季度,半导体芯片行业的盈利,已经呈现结构分化。报告期内,A股半导体芯片厂商的整体业绩同比增速明显下滑、业绩分化明显:赚“产品涨价钱”的芯片厂商高光不再;因产能供过于求,消费类芯片厂商业绩增速回归常规水;而设备、晶圆制造仍相对旺盛。

半导体厂商业绩分化

疫情等多重因素下的结构供需失衡,是两年半导体行业的发展主旋律。2021年,芯片持续供不应求叠加前年业绩低基数,A股半导体芯片厂商业绩高增长。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2021年,47只半导体股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中位数分别为61.85%、117.84%。而在2020年,上述两项数据分别为24.04%、63.14%。

另一方面,73只芯片股2021年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中位数,分别为36.64%、89.55%;也比2020年的16.14%、50.73%大幅提升。

不仅如此,部分以未盈利状态上市的企业,还实现了扭亏为盈。其中,SoC芯片厂商炬芯科技(688049.SH)2021年实现由盈转亏,股票“摘帽”;第三代半导体衬底材料企业天岳先进(688234.SH)也在当年实现扭亏为盈。

当前,需求剧增带来的全行业产能挑战,已演变为行业内部结构分化。“电动车、智能驾驶、光伏等高速发展的新兴领域,芯片、功率半导体仍然供不应求,部分当前短缺的产品供给有望在下半年得到缓解。”一位TMT行业分析师对第一财经记者说,“笔记本电脑、手机、板电脑、智能家居等消费类电子品,在疫情暴发之初就已经被消费者采购,导致新增需求持续下滑,且更新换代需求不足。而新增产能不断落地,使得相关产品价格回归正常,相关企业难以维持去年的业绩高增速。”

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47只半导体股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中位数分别为23.03%、26.51%;上年同期则为46.23%、105.4%。

进一步来看,73只芯片股2022年一季度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中位数,分别为31.58%、38.38%;2021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为84.03%、139.83%。

随着更多的新产能投入运营,供需矛盾逐渐弥合,大量“缺芯期”惯囤货的企业不再常备库存,部分细分领域的供需衡已经出现明显转折信号,业绩同比高增速难以维持。

晶丰明源(688368.SH)是国内电源管理驱动类芯片设计企业之一。2021年,公司的通用LED照明驱动芯片、智能LED照明驱动芯片为主要营收来源,合计占总营收比重91.7%,去年净利润同比大涨883%。而今年一季度,晶丰明源的归母净利润亏损1147.9万元,同比下滑116.6%。

晶丰明源在投资调研中表示,原材料涨价和去年四季度起,下游客户为消化库存对公司产品需求明显下降,持续影响2022年第一季度产品销量。

“为什么电脑、手机等消费类模拟芯片出现过度出货的现象,下游需求真的有那么大吗?”前述分析师对记者说,“缺芯潮”一度引发终端客户的恐慌心理,部分客户过度采购、备货的行为,令产业供需矛盾越发模糊,进而导致大量客户采购超出其需求的芯片数量,这些高企库存需要一定时间消化。

在部分子领域,具备竞争力的国内厂商依然维持业绩较高的增速。比如,模拟芯片周期较弱,不追求先进制程,更注重稳定和成本。今年一季度,思瑞浦(688536.SH)、圣邦股份(300661.SH)等模拟芯片厂商,均实现营业收入翻番,主要系工业控制、汽车等下游应用领域需求持续高增长。

全行业扩产带动半导体硅片和设备环节销售额增加。两家半导体设备企业,中微公司(688012.SH)和北方华创(002371.SZ),一季度营收均同比增长50%。

目前,全球半导体设备端的供不应求,真实反映了扩产力度。ASML在日的财报会上指出,公司正试图大幅增加产能,甚至可能无法满足其所有需求。ASML表示,当前订购一台DUV设备需要排队到18个月以后。除非半导体设备需求比预期下降35%-40%,否则该行业将继续增长。ASML首席执行官Peter Wennink也于日公开称,未来两年芯片制造商的扩产,将受限于关键设备的短缺,供应链难以完全实现生产效率。

半导体硅片作为制造芯片的基石材料,目前国内仍严重依赖进口。国产半导体硅片龙头沪硅产业(688126.SH)一季度营收同比增长47%,增速远超行业均水准。目前,沪硅产业位于上海临港月产30万片的300mn硅片正处于建设期,达产后或是公司扭亏为盈的关键要素。

行业结构分化,业绩增速为唯一试金石

2021年半导体需求急剧增加,在持续了多个季度的“缺芯潮”等多重因素下,台积电、三星、英特尔、中芯国际(688981.SH)等制造厂商纷纷宣布扩产,行业又一轮扩产潮席卷而来。

作为一个具有强周期属的行业,业内人士认为,当半导体行业进入大幅资本支出扩产后,往往会经历约2年左右的销售增长低迷。

根据IC Insights预测,半导体市场持续强劲的销售增长,可能会在2024年碰壁。2024年将是市场的下一个周期低迷期。事实上,去年四季度时,多名海外行业分析师,就喊出了本轮半导体周期进入下行期的观点。

面对半导体板块的多重不确定,在增量资金有限的情形下,A股市场存量资金先行从科技股中抽身。Wind数据显示,半导体指数年内累计下跌32%,回吐2021年全部涨幅。47只半导体股与73只芯片股的年涨跌幅中位数分别为-31.3%、-36.56%。

重仓半导体股的公募基金产品也出现大幅回调。由蔡嵩松管理的诺安成长(320007)今年以来净值累计下跌34.14%。

值得一提的是,费城证券交易所半导体指数今年已下跌22.84%。2019年~2021年,该指数实现过波澜壮阔的涨势,累计上涨逾150%。

A股方面,晶丰明源、韦尔股份(603501.SH)、明微电子(688699.SH)等芯片股年跌幅超50%;景嘉微(300474.SZ)、乐鑫科技(688018.SH)、卓胜微(300782.SZ)等上年度的明星股也重挫逾40%。记者注意到,这些股价重挫的个股今年一季度业绩均是同比下滑

同时,二级市场的走势低迷也传导至一级市场。据统计,今年3月14~4月29日,科创板新股首日破发比例高达77.8%。首日破发的半导体股包括:赛微微电(688325.SH)、唯捷创芯-U(688153.SH)、格林深瞳-U(688207.SH)、长光华芯(688048.SH)等。

在一位上海私募基金人士看来,今年市场增量资金较少、宏观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半导体行业自身周期等多重因素,导致半导体芯片股持续下跌。

“科技股的估值普遍较高,由于外部因素,半导体芯片企业的透明度本来就不高,相比其他板块,这个板块的业绩增长非常重要。业绩同比增速放缓之际,资金选择先离场,待增速相对确定后再入场。”该私募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科技股能否卷土重来,还是要看板块的业绩,半导体估计今年很难出现整个板块的趋势上涨。”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在板块业绩高增的确定下,去年5月~7月,半导体芯片板块走出一波主升浪行情,指数期间累计上涨53%,士兰微、北方华创、思瑞浦等龙头股均刷新历史新高。

4月以来,作为半导体重镇,上海疫情对周边地区的产业链也产生了较大影响,生产物料及产品出货供应链存在一定阻碍。随着期上海复工复产的有序展开,产业链运行现状备受市场关注。

“区域疫情会对企业经营业绩有短期小幅影响,但不影响行业周期进程。智能汽车、5G、物联网等下游应用不断发展,将带动相关模拟芯片、功率半导体企业同步发展,随着下游产品渗透率不断提高,芯片增速将打开。而消费类的中低端芯片,产能基本无碍,价格也回归常态,新增订单取决于库存消化进程,业务领域单一的企业可能面临成本上涨、订单减少、产品溢价不再的多重压力。”一位半导体上市企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