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麦伦 记者 梁亮
暑期过了大半,你知道你的孩子正在为了什么而困扰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妈妈总管着我做作业,还要说我”
“相处两年半的好朋友,突然跟我绝交了”
“玩了三年的游戏账号,突然不能用了”
……
8月17日,在杭州市余杭闲林方家山社区的活动中心,十几个青少年在一场生动的团体活动中,开始学着像大人一样,说出自己的困扰,并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辨认情绪、表达情绪、看到情绪背后自己的需求。
带领这次活动的年轻志愿者们,来自余杭的一家社会机构——绿汀小屋。这家机构专门服务因为心理问题而厌学甚至休学、和父母关系糟糕、人际交往受挫的青少年。
“每个人表达情绪的方式并不相同”
10岁的小圣是个精力旺盛的男孩,他说,因为作业的事,妈妈总说他,他会愤怒又压抑。今天的活动结束,他开心地在场地里跑着,对记者说,今天的收获是,“发现原来情绪是可以表达的!”
“我们长期和有心理困扰的青少年打交道,意识到我们的家庭、学校非常缺乏对孩子的情绪教育。往往等问题非常严重了,家长才会向专业人士求助。所以我们想借暑期,在社区做一系列公益活动,提升青少年和家长对情绪的认知、处理情绪和关系的能力。”绿汀小屋负责人盛梦露说。
这些年轻志愿者很快就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在游戏般轻松的氛围中,讨论“情绪”这个看似敏感的话题。
在活动的第一个环节,孩子们“化身”各种小动物。小圣选择了金丝猴,用动物的语言和动作,展现“心碎、压抑”的情绪。他在场地中间不停跑动,偶尔停下来,双手攥拳、身体蜷缩。
“兴奋?”“疯狂?”
其他的孩子需要猜测他表现的情绪是什么,但一直猜不到。答案公布,一旁13岁的女生小彤表示不满,“那哪是心碎啊,我心碎的时候就默默地不想说话。”
活动带领人天天借机询问大家,发现在座的孩子里,大多数孩子会通过沉默表达心碎,也有少数几个孩子会用“疯狂”的举动表达伤心的情绪。
天天是绿汀小屋的项目主管,她毕业于墨尔本大学心理学系,回国后一直在绿汀小屋做青少年的心理干预工作。她告诉记者,每个人的情绪表达方式有时候天差地别,而青少年因为缺乏表达的工具,很难准确地让他人明白他们的情绪是什么,和父母也常常因此产生冲突和隔阂,“因此,亲子沟通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彼此能透过表面的言行理解对方的情绪,通过澄清而不是猜测去确认对方的情绪到底是什么。”
“情绪背后是未被满足的需求”
活动最后,天天和孩子们讨论起情绪背后的议题。
“当你愤怒的时候,你觉得是什么需要没有被满足呢?”
“被尊重!”
“被公平地对待!”
“受伤了要被照顾!”
……
至此,这次活动的链条变得完整——描述事实、表达情绪、识别情绪背后的需求。通常,完成这三步,情绪的困扰就会大大降低。
带领人天天表示,在传统的中国文化影响下,大家会更多地收敛情绪,隐藏感受。但研究说明了压抑情绪的危害,被压抑的情绪不会消失,只会转移。比如,压抑住伤心的情绪,可能会转化成愤怒;而且,压抑的情绪会使神经中枢更加活跃, 继而可能产生精神症状的躯体化,甚至孩子需要用极端方法去缓解情绪的压力,甚至从成瘾行为里找慰藉。
所以,用青少年能接受的方式,帮助他们表达和识别情绪、需求,是非常有必要的练习。
“真的很神奇。”方家山社区的工作人员陈乐说,这种寓教于乐的团体心理活动很适合孩子们,能迅速打开孩子的内心,在开心的气氛下引导孩子们关注内在的自己,“每个游戏都是有内在逻辑和引导的。”
有家长直呼,“希望未来多办一些这样有意义的活动。”
绿汀小屋的这帮年轻人表示,“没问题!”类似的心理团体活动还会在闲林的各个社区继续开展下去。“我们希望让更多家长意识到,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业上的辅导和支持,也非常需要心理上的陪伴与引导”,盛梦露说。
“转载请注明出处”